據廣州《羊城晚報》和網媒香港01的報道,多年以前,一位德國人用鏡頭定格了1938年日軍轟炸廣州的慘烈場景。這組從未公開、塵封于異國地下室的照片,87年后,被拍攝者的后人——德國年輕藝術家奧斯卡·萊貝克(Oscar Lebeck)意外發現。
曾淪為廢墟的騎樓街巷,今日再度繁花似錦;珠江之水亦歸深闊平和。2025年7月,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奧斯卡帶著這本承載父子情緣、收錄365張罕見照片的相冊《Canton in Trümmern》(《廢墟中的廣州》),應中山大學之邀,不遠萬里抵穗,并將其鄭重捐贈給該校博物館(校史館)。它將成為中大校史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特展的核心展品。
“這組照片十分珍貴,提醒我們銘記歷史、珍視和平。”7月4日捐贈儀式上,中山大學人文社科處處長、哲學系主任張偉教授強調。他同時表示,相冊回歸凝聚了多方努力。
一周后,在中山大學錫昌堂,已在廣州完成部分歷史地點尋訪的奧斯卡,在接受《羊城晚報》專訪時表示:“照片誕生多年后,通過對其拍攝地點的現實尋找,我開啟了一場‘特殊的看見’——看見戰爭與和平,看見時間的力量,更看見了這座英雄城市的今昔。”
塵封于地下室的廣州1938
“第一次在地下室發現它們時,我無比震驚。戰爭場面觸目驚心。”錫昌堂內,窗外綠樹成蔭,奧斯卡憶起初見照片時的感受。
桌上攤開著相冊掃描件:入侵的日本軍車、流離失所的本地孩童、滿目瘡痍的廣州街道……
“父親去世后第十年,我整理遺物時發現了它們。父親此前從未提及,母親也不知情,我想這應是他從其他地方收藏來的。”奧斯卡的父親羅伯特·萊貝克(Robert Lebeck, 1929-2014),是德國著名新聞攝影記者,以報道剛果獨立運動聞名。
記者注意到,相冊封面貼著一張粉紅便條,上面用德文寫著:“日本對廣州的轟炸。1938年10月22-26日。部分是某德國領館人員所拍。Otto醫生?”奧斯卡解釋:“便條應為我父親所貼,是他對內容、時間和拍攝者的推測。”
其中一張照片,旁注為“首批日本人到達沙面前面(1938年10月22日)”——距歷史記載的廣州陷落日(1938年10月21日),僅隔一天。
1938年10月12日,日軍登陸大亞灣,入侵華南,10月21日,廣州陷落。
照片由誰拍攝?拍攝具體地點在哪?這些問題縈繞奧斯卡心頭。
“目睹照片中的悲慘景象,震驚之余,我強烈想要查明它們的來源和故事。”網絡搜索未果后,一次,奧斯卡在學校食堂向中國同學陳超提及此事。陳超隨即聯系了昔日的室友——如今在中山大學哲學系從事博士后工作的吳嘉豪。
跨越重洋的多方求證
“2023年11月,奧斯卡通過陳超聯系到我。”錫昌堂內,擔任翻譯的吳嘉豪博士向記者介紹,“我立刻幫奧斯卡聯系到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鐘劍峰副研究員。鐘老師憑借對廣州地方史的深厚了解,協助辨認出照片中的許多場景。”他解釋,“不少德文標注的街道名是根據當時廣州本地發音拼寫,奧斯卡難以釋讀,鐘老師幫助解決了不少難題。”
經過近一年的跨洋溝通和協作,照片的歷史背景逐漸清晰。吳嘉豪補充道:“為確證照片年代,奧斯卡還委托德國拍賣行Bassenge開具了一份鑒定證明,證明照片來自20世紀30年代。”
當所有證據都指向1938年的廣州,這位正在柏林藝術大學攻讀碩士的德國青年,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我要把它們送回廣州。”
一位德國青年的萬里護送
“我要把它送回廣州,為它找到一個能向公眾展出的博物館,讓更多人看到這段歷史真相。”2024年底,隨著照片細節的確認,奧斯卡開始尋找合適的捐贈機構。
機會出現在2025年。
“今年5月,我的學生吳嘉豪博士向我提及此事。”捐贈儀式上,張偉回顧道,“我立即意識到這批照片的珍貴價值,尤其適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意義更顯重大。我們迅速向奧斯卡先生發出邀請,希望相冊能由中山大學珍藏,并得到了他的積極響應”。
不遠萬里,奧斯卡于今年7月初飛抵廣州。塵封80余載的相冊,終于回到了它所記錄的城市。而接收方中山大學,正是當年華南抗戰的重要陣地,其博物館(校史館)中詳細記載和展示了那段烽火歲月。
“奧斯卡不憚繁難,雖歷經曲折而仍矢志將相冊捐贈給廣州公立機構的高誼厚意,增添了相冊的價值。”中山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博物館(校史館)館長吳重慶教授,在7月4日于博物館舉辦的捐贈儀式現場中如是表示。
他同時透露,為銘記歷史,弘揚中山大學師生在抗戰中的抗爭精神,博物館(校史館)將舉辦抗戰勝利80周年特展。《Canton in Trümmern》相冊將是其中的重磅展品。“我們將深入研究這些照片,向公眾講述背后的故事,以此銘記歷史,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
捐贈儀式一周后,奧斯卡在錫昌堂再次受訪。此時窗外細雨寧靜。過去幾天,他已在中大團隊及相關人員的陪同下,實地走訪了照片中的多處地點。
“我進行了一場特殊的看見。”這位柏林藝術大學的語境藝術研究生說。
廢墟與重生:一場特殊的“看見”
細雨之中,奧斯卡與團隊,多次穿行于廣州的街巷。“照片上,這些歷史地點之間的空間距離,比我想象中近得多。”奧斯卡告訴記者。
過去數日,這場追尋歷史的“定位”覆蓋了多個關鍵坐標:在原德華銀行頂樓,尋找日空軍轟炸廣州城的拍攝者視角;在濱江西路,憑借對岸的南方大廈和愛群大廈的獨特造型,鎖定了當年珠江邊遭受劫難的場景;在黃沙火車站舊址,對應出當年廢墟的痕跡;而在一德路圣心大教堂,石室雕花門柱成為辨認悲慘舊景的坐標——奧斯卡與團隊攝影師憑借專業直覺,發現了這一關鍵細節。
悲慘已成舊景,前景光明燦爛。奧斯卡向記者展示了他在圣心大教堂同一視角拍下的最新照片,騎樓街里如今滿溢人間煙火,紅色的招牌、綠色的椰青、閑坐的羊城居民,是安樂的世間生活。
“我實踐了一場特殊的‘看見’。”奧斯卡闡釋道,“我的專業是‘語境中的藝術’。這次旅程不僅是記錄地點,更是與歷史現場互動,對我‘看見’的過去作出回應。將歷史影像與今日景象并置,能在藝術中創造一種新的記憶形式,讓我們以新的目光審視這些地方,獲得新的理解。”采訪中,他在展示記錄著廢墟的歷史照片時,也同時分享了他自己鏡頭下今日的廣州——那些曾經傷痕累累的地方,如今生機勃勃。
“而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真正‘看見’了一段被忽視的歷史。”他坦承,“在歐洲,許多德國人,包括我自己從前,對日本在亞洲、在中國的侵略行徑,了解得確實不多。這些照片、這段追尋,給我帶來了極大震撼和影響。”
從德國到中國,他用腳步丈量地理距離;從1938年到2025年,他用鏡頭穿越時光隔閡。而讓相冊的內容通過展覽和研究,向公眾傳遞歷史真相與和平的珍貴,則是他的深切愿望。
“我們珍惜眼前這美好生活。這些天,我喜歡上了這座包容、充滿活力、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廣州。”他微笑著說,“同時,我也由衷敬佩中山大學,由衷感激中山大學哲學系和博物館,他們的工作使得這次捐贈順利完成。”
如今,這部由德國人拍攝、德國人保存、德國人送回的《廢墟中的廣州》相冊,安然存放于中山大學博物館(校史館)內。它不再僅僅是365張定格慘痛瞬間的底片,更成為跨越時空的信使——訴說戰爭的殘酷,見證城市的重生,也鏈接國際友好人士對歷史真相的追尋,記錄中國學人對民族記憶的守護。
當特展啟幕,這場穿透歲月塵埃的“特殊看見”,必將讓和平的光芒照亮更多心靈。
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荷蘭
微信號 : hollandone
網站:www.hollandone.com
郵件:info@hollandone.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