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已過十日,盛夏蒸騰著人間煙火。此時的老家,晚霞與蟬聲里日頭還未肯收斂,熱氣氤氳在屋脊間,只等夜來雨水敲窗解乏。就在悶熱的七月天里,有一樁古老的節令悄然臨近——農歷六月廿四,關帝誕。頭天晚上,鄉鄰們自有一套老講究:要“凈口凈心”,不說是非閑話。
為什么要在六月廿三這樣鄭重其事?老輩人言道,“一日為君,全家為友”,這一天,便是給心口洗個清爽的澡,也給俗世的煩囂安個穩當的錨。有人笑著說,日子過成了簡單的清茶淡飯,那味兒才踏實;也有人盤算,等明日去了廟里,燒柱高香,嘴邊少幾句議論,路上也能順遂平安。鄉村夜色漸厚,雞鳴犬吠間,爺爺常常一席話拉扯起鄰里的情分:“關帝爺的善惡分明,傳咱后人也要‘說好話,種好因’。”這習俗里,藏的卻是咱老百姓對人情世故最樸素的敬意。
說起關帝誕,繞不開那位“美髯公”——關羽。自三國亂世起,關公便以“忠、義、仁、勇”著稱,后世更被尊為“武圣”,封為“關帝”,香火鼎盛,廟宇遍布大江南北。從小鎮萬家燈火到城隅深巷書案,總有人虔誠地供奉他:祈沖散晦氣,添一分底氣。
而關帝誕日的由來,也很有意思。據《三國志》記載,關羽生于六月廿四。世人仰慕其忠義,大多把這一天定為廟會、祭祀、祈福的“分界線”。但好事往往提前準備,六月廿三這天便要洗滌身心,為正日“凈口凈心”。自古講究“靜以修身,口為禍福之門”,關帝既以剛正立身,百姓效仿他“說公道話、做光明事”,便從凈口做起。
民間的老故事還不少。說南宋時,有位清遠大士,在關帝前焚香默祈,嘴唇只動不發聲,被人笑稱“啞巴禮”。誰知這人淡然笑道:“關公在上,貴在心誠。”一席話傳到如今,好多鄉親仍叮囑孩子:“別胡亂許愿,也勿妄言是非。”
還有一句老話:“六月廿三,不搬家,不口舌。”鄉鄰們都說,這一天要守口如瓶,不管家長里短,也別去東家長西家短,為的是給家中、給村頭積福。
要數關公在文人筆下的形象,宋人陸游在《書憤》中自自勉:“危言忠諫類關公。”明末清初的李漁也寫道:“關帝神明鎮四海,清風兩字動寒芒。”其實有趣的是,有些地方還借用關帝誕時節的風物寫詩,比如:“六月山鄉無暑氣,一爐香火敬關公。”句里滿是和諧閑適的生活氣息,像極了咱們自家院里的一縷炊煙。
關帝廟前,熱鬧不亞于廟會,香客燈火通明,鑼鼓點到天明。老人們說,關公保佑公正和平,祈愿生意、學業、健康皆順。于是這節令,正是全家人收拾心情、理順人生節奏的好時光。
三道家常食,六月廿三的味道
說到關帝誕前夕,就不得不提這一天的“凈口”食俗。凈口,可不是“空口齋戒”那么苛刻,而是主打清淡素凈,少油少辣,樸素為主。家家飯桌上,也熱鬧得緊。
一 粽子
別以為粽子只端午吃。有些地方流傳“六月廿三裹粽子,香糯敬關公”的習慣。寓意甜糯團圓、心口純凈。用糯米、豆沙、蜜棗,又簡又美。小蘇州吃咸肉粽,大山東愛豆包,南北風味各有千秋。
極簡做法:提前泡好糯米,拌糖或豆沙餡,用蘆葦葉包成三角,鍋里冷水下鍋,煮兩小時,香氣自會鉆進心頭。粽葉包住的,不只是餡料,更是家人團聚的小確幸。
二 凈面/素面
六月廿三凈口,多數人以素面做主食。老話說“凈口先凈面”,意思是面條順滑如心思,素凈無雜。面湯里不點蔥蒜,只少量青菜、豆腐、蘑菇。筷子一挑,掛著雞蛋花,頂多一瓢芝麻油。
家常做法:干凈面條煮熟后撈起,另起鍋少許菜油,下青菜、白豆腐快炒,倒些蘑菇高湯兌入。調味極簡,原味最美,吃下去綿軟順喉。不添唇齒刺激,正合六月廿三素口風。
三 茄子豆角
此刻正當夏菜季,新鮮茄子、豆角上市。許多婦人會炒一道“清油茄子”,或者豆角燜面。色澤清淡,滋味鮮美。寓意來年心思“青翠無垢”、“寬裕長長”。
極簡做法:茄子切條,豆角掰段,入鍋焯水,清炒少油少鹽,出鍋撒點麻醬,一邊吃一邊感受自然的味道。簡單,卻叫人心安。
有趣的是,凈口食物看起來寡淡,實則最考驗手藝。大火快炒,細心守候——粗茶淡飯的背后,是生活煙火的溫柔守護。“清清爽爽吃三餐,認認真真走人生。”這樣的老話,總是讓人嘴角帶笑。
三吃二不做:凈口凈心的生活智慧
- 三吃
吃清淡:六月廿三,務必三餐清淡、香軟,遠離重油重味,保留最本真的食材味道。
吃時細嚼:糧食入口,慢慢品味。老西安有句俚語:“凈口日食三口,念人好一句。”這天飯桌講究細嚼慢咽,寓意慎言慎行。
吃季節菜:多食當季蔬果,不可胡亂攀比。黃瓜、絲瓜、豆角、茄子皆宜。順應天時,為身體也為心頭“清涼降溫”。
- 二不做
不說閑話:六月廿三這天,大家格外管住嘴巴。鄉鄰間哪怕有宿怨,也要回避是非。講究“不出口惡語,凈言凈心”。因為嘴上燒香不如心頭有善念,一句好話能拆兩家仇。
不動刀兵:這日農村多忌剁肉,少殺生。意在寓意“心不染塵,家業安穩”。有些地方甚至避開修造雜事,只做些家中美食、修修補補,踏實度日。
這種凈口凈心的傳統,其實不只是一道約束,更是一種生活的心法。它像一泓清水,教人存善念、少紛爭。許多家長會借這天教孩子如何少兩句嘴,忍一時氣。你看鄰里之間,小摩擦都推遲到過了關帝誕,再慢慢嘮叨。
年年關帝誕,歲歲凈口心。古老的民俗,就像自家院門口的木柵欄,攔不住風,也攔不住野草,卻能時不時提醒你腳下的路要走慢一點,心里的念頭要放寬一點。即便處在熱浪浪的盛夏,這種清清爽爽的儀式感,也能讓躁動的年月多一份安穩。
“走長路要凈腳,說長話須凈口。”一句輕飄飄的古訓,其實就是咱老百姓過日子的準則。端坐桌前,靜聽蟬鳴,看著飯碗里清清白白的面條,熱水一泡,恍然間覺得:日子原來不必精雕細琢,把心擦亮,把嘴管好,也就是平安順遂的一年。
金句收尾:“不說是非不染塵,心存厚道福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