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團肇慶市委、肇慶市大學生聯盟的組織對接下,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以下簡稱“城環突擊隊”)深入肇慶開展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他們圍繞羅氏沼蝦養殖產業、東部城區公共交通、留守兒童思政教育三大主題,走進田間地頭、街頭巷尾,以專業視角為肇慶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把脈開方,充分展現新時代青年的擔當與智慧。
夏日炎炎,由環境科學、生態學等專業學生組成的城環突擊隊把實驗室“搬”到高要區蓮塘鎮的蝦塘邊,開展“羅氏沼蝦養殖產業發展布局與水環境質量關聯研究”課題調研。他們用先進的便攜式檢測設備,測量蝦塘的溶解氧、pH值、氨氮含量等關鍵指標,為當地養殖戶提供水質監測服務,并結合水質數據幫助養殖戶科學調整投喂策略,優化養殖環境,努力讓羅氏沼蝦喝上“優質水”。
城環突擊隊發現,當地不僅建立了魚蝦檢測監測站,可以及時為羅氏沼蝦養殖“把脈開方”,還建設了高桂蝦育種育苗基地,實現蝦尾水的系統處理和循環再利用,讓產業發展更綠色、更高效。
“不過,無論是魚蝦檢測監測站,還是蝦尾水處理技術,目前都沒有得到較大范圍的宣傳推廣,我們認為這是當地發展羅氏沼蝦產業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北京大學2024級本科生、城市與環境學院廣東肇慶思政實踐團學生領隊張馨悅說,建議當地進一步加大魚蝦檢測監測站建設力度,擴大檢測水平和輻射范圍,加強科普宣傳力度,讓更多養殖戶充分理解科學檢測的必要性和意義。同時,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實際,進一步強化養殖技術、蝦尾水處理和再利用技術的推廣,不斷提升羅氏沼蝦科學養殖水平,更好地實現羅氏沼蝦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公共交通線路及設施優化對肇慶東部城區一體化融合發展的作用機制與效果評估”是城環突擊隊在肇慶調研的另一個重點課題。調研期間,城環突擊隊通過“理論研討+實地驗證”的調研模式,了解肇慶交通情況,挖掘交通線路規劃的痛點難點,為肇慶城市交通發展提供優化方案。
“東部城區雖有公共交通,但線路規劃還有待提高,乘車時間過長會打消一部分人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意愿。”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團委學生常務副書記、廣東肇慶思政實踐團助教、城環突擊隊隊長梁皓朝表示,國土空間規劃是城市與環境學院的重要學科方向,其培養方案囊括了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交通分析模擬與規劃等課程,此次調研對于他們來說是一次“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好機會。
城環突擊隊建議,肇慶可以通過設置串聯東部城區的公交快線,或者根據東部城區特別是肇慶新區的關鍵點位規劃線路,方便市民群眾出行。肇慶要充分發揮和利用好現有的交通樞紐站點的作用,把已有的交通樞紐打造成為串聯東部城區的橋梁,更好地助力肇慶東部城區一體化融合發展。
聚焦“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視域下面向留守兒童的思政課程設計與實踐成效”課題,城環突擊隊先后走進肇慶市博物館、肇慶市包公文化園、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等地,學習肇慶市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并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轉化為一堂專門為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設計的紅色思政課。
課堂上,城環突擊隊以葉挺獨立團在肇光輝事跡為引,巧妙聯結肇慶鄉土與北大精神,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將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詩娓娓道來,以青春的智慧與熱情,讓孩子們觸摸歷史脈搏,深刻感悟紅色文化的無窮魅力。
梁皓朝表示,肇慶的紅色資源非常豐富,建議相關部門能夠進一步加大對肇慶紅色資源的宣傳力度,發揮好地方紅色資源的教育功能、歷史價值和時代精神引領作用,讓肇慶豐富的紅色資源真正“活”起來、“火”起來,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也為肇慶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蘇燕君 通訊員 莫健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