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流傳已久的俗語,背后是中國百姓對“知識改變命運”的樸素信仰。然而,當部分大學的學費如脫韁野馬般攀升,甚至出現“天價學費”時,這種支撐無數家庭奮斗的信念,正悄然被侵蝕。
“知識改變命運”的核心邏輯,在于教育提供了階層流動的公平通道。對于普通家庭而言,無論出身如何,孩子通過寒窗苦讀進入大學,掌握知識與技能,便能擁有更廣闊的人生可能。這種信念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讓底層家庭看到希望——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改變命運的“船票”。但天價學費的出現,正在將這張“船票”變成少數人的特權。當一年學費相當于普通家庭半年甚至一年的收入,當父母為了湊齊學費不得不透支積蓄、四處舉債,當貧困學子因學費壓力放棄心儀的專業甚至大學,教育的公平性便打了折扣,“知識改變命運”也隨之變得沉重而遙遠。
大學作為公共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承載社會公平的使命。誠然,高等教育成本上漲有客觀因素,如師資投入、設施建設、科研經費等,但這絕不能成為學費無節制上漲的理由。教育的公益性決定了它不能完全市場化,更不能異化為逐利的工具。當一所大學將學費定在多數百姓難以承受的“天價”,實質是在篩選學生的家庭經濟背景,而非學術潛力。長此以往,大學可能淪為“精英俱樂部”,寒門學子的上升通道被擠壓,社會階層固化的風險加劇,這與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背道而馳。
更值得警惕的是,天價學費正在消解社會對教育的信任。當“讀書無用論”的雜音因學費壓力重新抬頭,當父母計算著“上學成本”與“就業回報”的落差,當年輕人覺得“努力不如拼爹”,整個社會的奮斗精神都會受到沖擊。“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本質上是對努力價值的認可、對公平正義的期待。一旦這種信念動搖,損害的不僅是個體的選擇,更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根基。
當然,我們并非否定合理的學費調整,也理解高等教育發展需要資金支持。但學費定價必須堅守“量力而行”的原則,充分考慮百姓的實際承受能力,同時完善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等配套幫扶機制,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失學”。政府更應加強對學費定價的監管,劃定合理區間,防止資本過度介入教育領域,讓大學回歸育人初心。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守護“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就是守護無數家庭的希望,守護社會的公平與活力。期待每一所大學都能牢記使命,讓學費回歸合理區間,讓教育的陽光照亮每個奮斗者的道路,讓“讀書有用”成為刻在民族骨子里的堅定信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