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對不同文化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本是應有之義,但少數人身上存在的崇洋媚外行為,卻早已超出了個人喜好的范疇。這些將外國事物盲目神化、對本土文化刻意貶低,甚至不惜損害國家利益以迎合外來者的舉動,絕不僅僅是個人道德修養的缺失,更是對民族尊嚴的輕慢,對國格的損害。
國格,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與尊嚴,也是一個民族精神氣質的集中體現,它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每個個體的言行共同塑造。當有人在公開場合嘲諷中國的歷史文化,將傳統文化斥為“落后糟粕”,卻對西方的習俗傳統奉若圭臬;當有人無視國家法律與社會公序,為了獲得外籍身份或利益,甘愿充當外國勢力的“傳聲筒”,甚至泄露國家信息;當有人在涉外場合刻意矮化本民族,以“跪舔”姿態博取外來者的認可——這些行為看似是個人選擇,實則在向外界傳遞“自我貶低”的信號,無形中消解著國家的形象與尊嚴。
崇洋媚外的本質,是對自身文化與制度的不自信,是將個體價值依附于外來評判標準的畸形心態。這種心態若蔓延開來,會侵蝕民族精神的根基。歷史早已證明,一個國家的崛起不僅需要經濟科技的硬實力,更需要民族自信的軟實力。近代中國積貧積弱時,曾因“落后挨打”導致部分人產生文化自卑,但如今的中國,早已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姿態屹立于東方,創造了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等諸多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我們有足夠的底氣平視世界。此時仍固守崇洋媚外的思維,既是對歷史的遺忘,也是對現實的無視。
更需警惕的是,個別崇洋媚外行為在特定場景下會演變為對國家利益的直接損害。比如,有人為了迎合外國市場,刻意抹黑中國形象制作影視作品;有人在國際競爭中,因對外國技術的盲目迷信而放棄自主創新的機會;甚至有人被境外勢力利用,成為傳播負面言論、煽動社會對立的工具。這些行為越過了個人道德的邊界,觸及了國家利益的紅線,其危害早已超越個體層面,成為影響國家形象與發展的隱患。
當然,反對崇洋媚外并非倡導閉關鎖國,更不是否定中外交流的價值。真正的自信,是既能看到自身的不足,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也能堅守自身的立場,不卑不亢地與世界對話。我們贊賞理性的文化交流,鼓勵對外國先進經驗的借鑒,但這一切都應以尊重本民族文化、維護國家尊嚴為前提。
每個個體都是國家形象的“代言人”,一言一行都關乎國格。摒棄崇洋媚外的心態,培養自尊自信的品格,不僅是對個人修養的要求,更是每個公民對國家應有的責任。唯有當每個個體都能以平視的姿態看待世界,以自豪的心態擁抱傳統,我們的民族才能真正挺立于世,我們的國家才能贏得更廣泛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