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2816 字,閱讀大約需要 4分鐘
學校里常有這樣一種“劇場效應”:當校長熱衷于表面的熱鬧和形式,整個團隊就被迫跟著“演戲”,在不停變換的“劇本”中,消耗著老師們最寶貴的教學熱情和精力,校長越是在形式上折騰不休,老師們就越得琢磨“演技”。教育本應是潤物細無聲的事業,可如今,不少學校正被過度精細化的管理、無休止的折騰和空洞的偽創新裹挾,逐漸偏離育人的初心。當校長熱衷于“翻燒餅”式的目標調整,當教師被當成流水線上的操作工,當“創新”淪為形式主義的表演,教育的純粹性正在一點點被消解。
01
警惕變味的“精細化管理”
不知從何時起,企業流水線的“精細化管理”被生搬硬套進學校,成了一些校長口中的“管理創新”。一天四次簽到、人臉識別打卡成了標配,教師哪怕有20分鐘私事,都要履行書面請假手續,層層審批;手寫教案必須規定每周幾次、每課幾頁,教學反思要按字數達標,連買盒粉筆都要校長簽字;考核體系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從思想政治到教學業績,把教師工作切割成無數可量化的碎片。
學校不是工廠,教育不是生產標準件。教育面對的是鮮活的心靈,是思想的啟迪、精神的喚醒,這些復雜而細膩的過程,根本無法被量化和標準化。當教師被表格、會議、檢查壓得喘不過氣,備課和陪伴學生的時間被嚴重擠壓,職業倦怠便成了普遍狀態。有老師無奈吐槽:“連生病去醫院的時間都沒有,因為請假就會被扣滿勤獎。”
更危險的是,這種管理正在扼殺教育的活力。哲學上有個悖論:對人的管理越是精細化,背后的世界往往越混亂。整齊劃一、噤若寒蟬、循規蹈矩,不過是表面的假象。人不是物件,而是精神自由體,只有在放松自由的狀態下,才能觸摸到生命最本真的質地——創造、聯結、覺醒、釋然。可如今的精細化管理,只注重程序、流程、形式,忽視人、淡化情感、缺乏溫度,甚至把人不當人,這與現代學校管理倡導的人性關切背道而馳。
02
教育在形式主義中迷失
校園里的“折騰”早已不是個別現象。有的校長新官上任就忙著推倒前任的規劃:前天改功能室,昨天換雕塑,今天拆校門,仿佛只有不斷改造物理空間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更讓老師不堪其擾的是,推門聽課變成隨意打斷教學的“突襲”,課后還要被不著邊際地當眾點評;會議占用休息時間卻毫無中心,長篇大論只為彰顯權威;評優評職稱時校長“獨一檔”,與一線教師爭利益成了公開的秘密。
折騰不止于管理細節,更體現在目標的反復無常。去年大張旗鼓搞“書香校園”,今年就轉向“創客教育”;上學期強調教學質量是生命線,下學期又要求“特色活動全覆蓋”。這種“翻燒餅”式的調整,讓老師們像掉進漩渦——剛熟悉一套模式,又要被迫切換賽道,最終只能學會“表演”應付:領導關注什么就突擊什么,沒人真正關心教育實效。
更可怕的是,這種折騰正從學校蔓延到師生的全部生活。為了開學典禮停課彩排一周,為了藝術節停半個月課練節目,為了留痕讓老師每天加班到深夜做檔案;上級攤派的任務接踵而至:巡查河壩、指揮交通、停課扶貧,甚至協助收繳養老保險……這些本不屬于教育范疇的工作,被硬壓給老師。正如一位年輕教師的辭職理由:“我是來教書的,不是來應付無窮無盡的形式主義的。”
03
偽創新正在拖垮教育
學校需要創新,但“新瓶裝舊酒”的偽創新正在成為教育改革的絆腳石。某學校斥資百萬引入“智慧課堂”系統,因教師缺乏培訓、課程未重構,最終設備淪為擺設;另一所學校把無人機表演標榜為“科幻教育”,用編程課偽裝“AI核心課程”,實則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毫無關聯。這些創新的本質,是用時髦概念掩蓋教育理念的貧瘠。
盲目跟風的“移植式創新”同樣危害深遠。聽說杜郎口模式成功就全盤照搬課堂形式,忽略本校生源特點;為申請“創新項目”資金倉促推出“國際化課程”,實際僅增加外教講座和英文標語。這種“為創新而創新”的決策,本質是權力任性下的短視行為。正如教育學者程紅兵所言:“教育創新不是語辭大聯歡,而是解決真實問題的實踐。”
更隱蔽的是利益導向的偽創新。某名校借“名校辦民校”名義設立高收費分校,用公共教育資源牟利;部分學校通過“創新人才班”變相“掐尖”招生,用奧賽培訓替代普惠性課程,犧牲多數學生權益。這類創新雖帶來短期利益,卻違背“學生發展至上”的教育倫理。真正的教育創新應如上海某校設計的“AI守護流浪貓”項目——從真實問題出發,讓學生用技術解決社區難題,在實踐中學算法邏輯、育社會責任。
04
讓教育回歸本真
學校、老師、課堂都需要安靜。在喧嘩嘈雜中,只有學校靜下來,有價值的教育才會出現。在安靜的校園里,教師才能安靜教書,敬重常識,保持理性思維,既能深刻思考復雜問題,又能展現簡潔平易的教育風格;學校不折騰,教師不盲從,富有智慧的教師站在講臺,學生才能安心學習。
有校長曾說:“我們是所普通學校,生源一般,升學率不太高,也沒有什么特色。”老師也覺得:“沒什么人來聽課參觀,領導不常來,評比沒份,學生沒吃太多的苦,蠻好的。”這樣的學校,校園整潔,沒有過多標語橫幅,會議室布置簡樸,沒有堆積的獎牌獎杯,學生舉止禮貌,老師態度溫和,反而像從前正常的學校該有的樣子。
好的學校管理,不該是制定更多規則,而應是讓系統自然運轉;不該過于精細,而應適度粗糙;不該趨于復雜,而應盡可能簡單;不該一味控制,而應給予充分信任。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從“制度管人”到“文化育人”,從“精細控制”到“氛圍營造”,從“機械量化”到“自我管理”,讓師生幾乎感覺不到“在被管理”,卻能在寬松、支持的氛圍中茁壯成長。
05
在安靜中守護育人初心
北宋兵工廠的故事或許能給教育者啟示:宋太祖將兵工廠主干道改成崎嶇狹窄的樣子,多年后暴徒作亂時,正因其狹窄,幾個老兵就能守住門口。這告訴我們:對不理解的事要懷敬畏心,別輕易否定前人的智慧。學校管理亦是如此,新任校長應在傳承基礎上創新,而非為了彰顯自我而推倒重來。
著名教育專家朱清時說:“教育要是總折騰,大家都沒有心思靜下來看書、想問題,所有成果都是虛的。一所好的學校,能夠讓老師安安靜靜地思考、學習、教書。”當校長從“舞臺中央”退到幕后,把精力放在服務教學上;當管理從“精細控制”轉向“氛圍營造”,給教師足夠的專業自主權;當創新從“概念包裝”回歸“問題解決”,教育才能回到它該有的樣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在安靜中生長出向上的力量。
童年只有一次,少年并不漫長,屬于校園的青春也只有幾年。給教育一方凈土,讓學校安靜下來,讓教師安心教書,讓學生自由成長,如此,教育才能回歸本真,綻放應有的美好。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政理實 叁伍玖柒 生命教育網 湯勇曉語 校長內參 教而育之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