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沖突持續膠著,?;疬b遙無期且沖突有擴大化趨勢的大背景下,一則驚人的消息在國內互聯網上不脛而走。個別自媒體博主援引“外媒”消息稱,近期,一架從白俄羅斯明斯克飛往莫斯科的俄航SU1845次航班客機在降落階段,突然遭到了俄軍“鎧甲”彈炮合一防空系統的襲擊。還好俄防空導彈“打的不準”,這架客機只是輕微受損,最終還是成功降落。這些自媒體博主還煞有介事地分析,要是客機被打中,“俄方肯定要賴烏克蘭”,指責烏軍無人機襲擊了這架客機,就算沒打到也要賴上烏克蘭,言下之意是俄羅斯被烏克蘭折騰得草木皆兵,防空系統“敵我不分”還“水平太差”。
然而,當我們對相關信息進行檢索后發現,國內自媒體的消息來源并非主流媒體,而是個別小媒體網站。俄羅斯媒體也迅速進行了公開辟謠,否認了俄防空系統差點擊落民航客機一事。據俄媒稱,爆料這一事件的所謂俄獨立記者亞歷山大 - 涅夫佐羅夫是被俄司法部門認定的“外國代理人”,其活動在俄境內被禁止,這無疑表明該消息是“俄羅斯潤人”炮制的假新聞,目的就是抹黑俄羅斯。
從軍事新聞的角度來看,這種假消息的出現并非偶然。在俄烏沖突這樣高度敏感且復雜的國際事件中,各方勢力都在試圖通過輿論來影響國際社會的看法和態度。個別自媒體為了吸引眼球、獲取流量,往往不辨消息真偽就進行傳播,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則利用這種心理,故意制造和傳播假消息,以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這種行為不僅誤導了公眾,也擾亂了正常的輿論秩序,使得真相被掩蓋在層層迷霧之中。
歷史“前科”添疑云:阿塞拜疆客機墜毀事件回溯
雖然此次俄軍差點襲擊民航客機被證實是假消息,但這并不意味著俄軍就沒有襲擊客機的“前科”,現實遠比假消息更慘烈。2024年12月25日,阿塞拜疆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在哈薩克斯坦境內墜毀,機上67人中一共有40人遇難。根據對墜毀客機黑匣子和機身受損情況的分析,調查機構得出結論,稱客機是“遭到外力撞擊受損墜毀”,排除了飛鳥撞擊和機械故障的原因。
當時,俄官方解釋稱,事發時該客機試圖在車臣首府格羅茲尼降落,但由于“機場附近情況十分復雜”,烏克蘭無人機正對當地發動襲擊,因此要求阿塞拜疆客機飛往其他地區。緊接著,普京親自向阿塞拜疆道歉,承認客機在俄領空“遭到干擾”。阿塞拜疆媒體隨后公開了一份包含錄音的證詞,指責俄軍將阿塞拜疆客機誤認為來襲的烏軍無人機,因此下令發射導彈進行攔截,但該消息并未得到俄官方證實,俄方也并未對此進行“辟謠”。因此,外界普遍認為,俄軍誤擊是導致阿塞拜疆客機墜毀的直接原因,而此事也導致兩國關系至今十分緊張。
這一事件大概率是最新流傳的俄軍襲擊客機假消息的“靈感來源”。在軍事沖突中,誤擊事件時有發生,這往往是由于戰場環境復雜、信息溝通不暢等原因導致的。但無論原因如何,誤擊民用客機都是不可原諒的嚴重錯誤,它不僅造成了大量無辜人員的傷亡,也給相關國家之間的關系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這也提醒我們,在軍事行動中,必須高度重視信息的準確性和溝通的有效性,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假消息背后的“認知作戰”:目的與影響剖析
綜合目前的各方信息來看,所謂俄軍防空系統將民航客機誤認為烏軍無人機,險些將其擊落一事是別有用心者炮制的假新聞,旨在破壞俄軍的形象,是一次目的明確的“認知作戰”。在當今信息時代,輿論戰場已經成為繼陸、海、空、天、電之后的第六維戰場,各方都在通過輿論來塑造自己的形象,影響對手的決策和行動。
對于俄羅斯來說,這種假消息的傳播無疑會對其國際形象造成損害,降低國際社會對其軍事行動的信任度。同時,也會在國內引起一定的恐慌和不安,影響軍隊的士氣和民心。而對于烏克蘭及其背后的支持者來說,通過傳播這種假消息,可以試圖將俄羅斯描繪成一個“不負責任”“濫殺無辜”的國家,從而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為自己在俄烏沖突中獲取更多的利益。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