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7月15日,敘利亞南部蘇韋達省首府蘇韋達市突遭以色列空軍百架次大轟炸,F-16I、F-15I戰斗機與武裝無人機傾瀉重磅炸彈,將HTS武裝(原“征服陣線”)與敘利亞新國防軍的坦克、火箭炮、警車乃至內政部警察部隊炸成廢墟。這場突如其來的空襲,不僅打亂了敘利亞過渡政府領導人朱拉尼的“善意布局”,更暴露出中東地緣格局中多方勢力錯綜復雜的利益糾葛。據俄羅斯衛星網報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事后宣稱,此次行動旨在“阻止敘利亞南部出現第二個黎巴嫩”,并強調“保護德魯茲人”是以色列的核心利益。而朱拉尼緊急下令撤軍,則讓這場原本看似一邊倒的攻城戰,演變為一場充滿戲劇性的戰略博弈。
以色列的“精準算計”:德魯茲人成為地緣棋子
以色列此次空襲的時機與目標選擇,堪稱一次教科書級的“非對稱打擊”。在敘利亞新國防軍與HTS武裝攻占蘇韋達市后,朱拉尼特意讓警察部隊而非正規軍進城,試圖向以色列傳遞“無威脅”信號。然而,以色列卻選擇在德魯茲武裝民兵潰敗、HTS警察部隊接管城市的節點發動攻擊,其邏輯直指敘利亞南部的民族與宗教格局。
德魯茲人是中東一個獨特的宗教群體,在以色列境內約14萬人,需強制服兵役,是以色列國防軍的重要兵源;而在敘利亞則有約100萬人,長期認同敘利亞國家身份。以色列將敘利亞德魯茲人視為“潛在盟友”,試圖通過軍事干預阻止朱拉尼政府對其施加影響。內塔尼亞胡的表態——“保護德魯茲人”與“維持敘西南部非軍事化”——實則是以人道主義為幌子,行鞏固戰略緩沖區之實。這種“代理人保護”策略,與以色列在戈蘭高地長期扶持德魯茲村莊的做法一脈相承,其核心是防止敘利亞南部出現親伊朗或反以勢力。
更值得玩味的是,以色列此次空襲的“非宣而戰”特性。與以往打擊哈馬斯或真主黨時提前劃定“紅線”不同,此次行動完全繞過外交程序,直接以武力重塑戰場態勢。這種“先斬后奏”的強硬姿態,既是對朱拉尼政府的警告,也是對美國中東政策的試探。盡管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多次強調“以色列安全至上”,但以色列顯然不愿將自身行動完全綁定于美國決策節奏,而是選擇通過自主軍事行動鞏固地區優勢。
朱拉尼的困境:從“勝利者”到“撤軍者”的戲劇性轉折
對于朱拉尼領導的敘利亞過渡政府而言,蘇韋達市的得而復失堪稱一場戰略災難。作為敘利亞內戰后崛起的新勢力,朱拉尼曾試圖通過平衡俄羅斯、伊朗與西方利益來鞏固政權,甚至被外界猜測可能成為“以色列的盟友”。然而,以色列的空襲徹底擊碎了這種幻想。
從戰術層面看,敘利亞新國防軍與HTS武裝缺乏防空能力,在以色列空軍面前如同“裸奔”。F-15I戰斗機掛載的GBU-39小直徑炸彈可精準穿透建筑物頂部,武裝無人機則能持續追蹤撤離車輛,導致HTS內政部百名警力傷亡,數十輛警車被毀。這種“降維打擊”不僅造成直接人員損失,更嚴重打擊了朱拉尼政府的威信——原本計劃通過快速控制蘇韋達市展示治理能力,結果卻因以色列干預被迫撤軍,暴露出其軍事與外交的雙重脆弱性。
從戰略層面看,朱拉尼的“善意布局”未能換取以色列的信任,反而被視為可利用的漏洞。以色列的邏輯很簡單:任何敘利亞政府控制力的擴張,無論其立場如何,都可能威脅到以色列的戰略安全。因此,朱拉尼的妥協非但沒有換來和平,反而讓以色列得寸進尺,進一步壓縮敘利亞政府的行動空間。這種“以退為進”的博弈,反映出中東權力游戲中“弱者無外交”的殘酷現實。
下一步可能進展:從軍事對抗到代理人沖突的升級
展望未來,蘇韋達市空襲事件很可能成為敘利亞南部新一輪沖突的導火索。以色列雖未直接占領土地,但通過持續轟炸已達到“事實控制”目的——朱拉尼政府短期內難以重新組織力量進攻該地區,而德魯茲民兵則可能因以色列支持而獲得更多自主權。這種“離岸平衡”策略,或將導致敘利亞南部陷入長期低烈度沖突。
結語
2025年7月15日的蘇韋達市空襲,不僅是一場軍事行動,更是一面照見中東權力格局的鏡子。以色列通過精準打擊德魯茲問題,將人道主義議題與戰略利益巧妙綁定;朱拉尼則從“勝利者”淪為“撤軍者”,暴露出新興政權在強權夾縫中的生存困境。當炸彈的轟鳴聲漸漸平息,留下的不僅是廢墟與傷亡,更是一個亟待重構的中東秩序。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博弈中,真正的贏家與輸家,或許要等到多年后才能看清。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