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即將上大學的孩子和家長們聊一聊,特別是家里有學文科的。
最近老是刷到一段話:后來,最內向的人變成了金牌銷售,最愛自由的人進了體制內,最上進的人上了流水線,最戀愛腦的人至今未婚,最想闖的人留在了老家,戀家的人卻嫁去了離家很遠很遠的地方。人生啊,是一場巨大的事與愿違。“少時總覺為人易,華年方知立也難。用心計較般般錯,退步思量事事寬。”
我們從小形成的價值觀是:努力學習就能考上好大學,認真工作就該升職加薪,真心待人就該被同等對待。但其實不對。過去20年,是大學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的20年;而過去5年,消費收緊,崗位被壓縮,短視頻放大了焦慮,AI、自動化、機器人駕駛飛速發展。就這樣生活了20年,直到發現“書生無用”。
在2015到2021年這7年時間里,共有90所大學撤銷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84所大學撤銷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76所大學撤銷了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新增的專業呢,土木變成了智慧建筑,機械變成了智能制造,環境工程改名智能環境工程,采礦改成了智能采礦工程,就連英語也改成了AI英語。社會變化太快了,家長和孩子選專業時一臉懵,高校換專業也不知所措。
就好比現在短視頻里很流行的“差點忘了以前是干什么的,請你忘記我的模樣”,時代正變得越來越隨機。我們習慣了線性思維,因為A所以B。但世界是非線性的,它不會按照你的劇本走,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推著你向前。
我侄子今年剛高考完,學文科的,選擇面很窄,這幾年很多地方文科都在縮招。到報志愿的時候,把沖的學校都過了一遍。按理說,我天天在網上說這說那,類似的視頻文章也寫過不少,可我只能在旁邊干著急,不敢隨便給建議。
這兩年志愿填報的生意特別火,我跟這些機構都聊過,也看過他們做的表格,無非就是基于公開信息篩一遍。有的應屆生培訓兩周就能當專家上崗。說到底,還是利用家長“以后別埋怨我”這種尋求安慰的心理。
真要是以后過得不順,隔三差五拿這事兒出來說“當初就是你們非要讓我報自己不喜歡的城市、學校和專業”,誰也受不了。現在機構幫你選,決定還是你自己做,以后別埋怨就該知足了。
文科縮招,就業還受歧視,在網上都快沒話語權了。那以后該怎么辦呢?我跟朋友聊天時聊過一個觀點:越是歧視文科,AI發展得越快,反倒越是給那些愿意深耕文科的學生機會。
舉個例子,表達能力方面,現在大家聊天,開口就是“絕絕子”“這輩子有了YYDS”。不管河南人、東北人都這樣,這些碎片化的爛梗,就像快捷方式,能快速達成淺層共鳴,但也替代了更精準的表達,好多人都不會正常說話了。句子稍微長一點,就有人來一句“說人話”。
很多人已經很難把一件事情有條理地說清楚,滿嘴都是“這個那個”之類的水詞,半天說不出一句長句。而文科訓練的恰恰是反碎片化的能力。比如說,學文學的練精準用詞,學歷史的練梳理因果,學哲學的練辯證邏輯。你說學這些有用嗎?
跟理工科經世致用的學問比起來,確實沒啥用。但這些能幫人搭建思維框架,有了框架,才能把混亂的信息歸位,把模糊的感受具象化。AI能快速輸出海量知識,卻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展現舉手投足間的詩書魅力。學歷貶值越厲害,碎片化表達越多,這種能力以后就會越稀缺。任何事、任何行業、任何人,只要稀缺,就能有口飯吃。別人可以輕視你,但你不能輕視自己。加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