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7月15日,敘利亞南部天空被戰火撕裂。以色列空軍F-15I、F-16I戰斗機與武裝無人機如蜂群般涌入德拉省與蘇韋達省,對敘利亞新國防軍第175旅基地、坦克師及HTS武裝分子展開“外科手術式”轟炸。與此同時,以色列地面部隊越境進入蘇韋達市,與德魯茲民兵協同行動,試圖重新掌控這一戰略要地。敘利亞外交部緊急聲明,譴責以色列“公然侵犯主權”,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則強硬表態:“任何威脅敘利亞南部非軍事化的勢力,都將遭到毀滅性打擊。”這場突如其來的軍事行動,不僅暴露了敘利亞過渡政府的脆弱性,更揭示了中東地緣格局中“德魯茲因素”的復雜博弈。
以色列的“精準外科刀”:從空襲到地面滲透的戰術升級
以色列此次行動的戰術設計堪稱“教科書級”非對稱打擊。首先,空軍以“飽和式轟炸”開路,F-15I掛載的GBU-39小直徑炸彈穿透敘利亞新國防軍坦克師基地的掩體,武裝無人機則持續追蹤撤離車隊,導致數十輛T-72坦克、BMP-1步兵戰車在逃亡途中被炸毀。這種“先炸后追”的戰術,徹底瓦解了敘利亞軍隊的機動能力——據以色列國防軍公布的畫面,敘利亞新國防軍主力裝甲師在24小時內從“進攻者”淪為“逃亡者”,大量重裝備被遺棄在公路兩側。
更值得關注的是以色列地面部隊的“隱性介入”。盡管以軍未大規模占領土地,但其特種部隊與德魯茲民兵的配合堪稱默契:在蘇韋達市,德魯茲武裝負責引導以軍精確打擊HTS警察部隊駐地,而以軍則提供重火力支援與情報支持。這種“代理人+直接干預”的模式,既降低了以色列的國際輿論風險,又確保了對戰場的絕對控制。正如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所言:“我們不需要踏入每一寸土地,但必須讓對手知道,敘利亞南部沒有他們的安全區。”
從戰略層面看,以色列的行動直指敘利亞南部的“非軍事化”紅線。自2011年內戰爆發以來,該地區始終是各方勢力角力的焦點: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民兵、俄羅斯駐軍的戈蘭高地緩沖區、土耳其支持的反對派武裝,以及親以色列的德魯茲群體交織其中。以色列此次以“保護德魯茲人”為名發動攻擊,實則是通過軍事手段重塑地區權力結構——既防止敘利亞政府軍或HTS武裝建立穩固統治,又為德魯茲民兵爭取自治空間,最終將敘利亞南部變為“灰色地帶”,服務于以色列的戰略安全。
朱拉尼的“至暗時刻”:從“大總統”到“逃亡指揮官”的戲劇性轉折
對于敘利亞過渡政府領導人朱拉尼而言,7月15日的空襲堪稱一場“戰略噩夢”。此前,他剛指揮9個師攻占蘇韋達市,試圖通過控制這一交通樞紐鞏固政權合法性。然而,以色列的介入徹底打亂了他的部署:HTS武裝與敘利亞新國防軍不僅缺乏防空武器,連基本的反坦克導彈都供應不足,面對以色列空軍的“降維打擊”幾乎毫無還手之力。更致命的是,朱拉尼的“親以”姿態非但沒有換來諒解,反而成為以色列發動攻擊的借口——內塔尼亞胡直言:“我們不會信任一個與極端組織合作的政權。”
從戰術層面看,敘利亞軍隊的潰敗暴露了其“外強中干”的本質。盡管HTS武裝在內戰中積累了豐富的巷戰經驗,但面對現代化空地一體作戰時,其“輕步兵+皮卡車”的作戰模式顯得異常脆弱。例如,在蘇韋達市空襲中,HTS警察部隊的皮卡車被GBU-39炸彈直接命中,車內人員幾乎無人生還;而敘利亞新國防軍的裝甲車則因缺乏煙霧彈發射器,在以軍無人機偵察下成為“活靶子”。這種代際差距,讓朱拉尼的“速勝戰略”淪為笑柄。
從政治層面看,朱拉尼的權威正遭受雙重挑戰:一方面,以色列的打擊削弱了其對軍隊的控制力,部分敘利亞新國防軍士兵已開始質疑其決策能力;另一方面,德魯茲民兵的“叛離”趨勢加劇——由于以色列承諾提供軍事援助與自治權,部分德魯茲部落開始拒絕執行朱拉尼的撤軍命令,轉而與以軍合作。這種“離心傾向”若持續發酵,很可能引發敘利亞南部新一輪內戰。
結語
當以色列F-15I戰斗機的尾焰劃破敘利亞南部的夜空,一場關于權力、信仰與生存的較量正在上演。朱拉尼的裝甲車在廢墟中燃燒,德魯茲民兵的旗幟在以軍坦克旁飄揚,而伊朗的導彈與俄羅斯的戰艦,已在地平線上若隱若現。在這片被戰火反復蹂躪的土地上,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只有永不停歇的輪回。或許,唯有當各方放下“零和博弈”的執念,敘利亞的黎明才能真正到來。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