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筑是歷史的見證者
是民族文化的瑰寶
然而,這些歷經千年的建筑
卻因特殊的木質結構和復雜的電氣環境
面臨著嚴峻的火災風險
一旦發生火災
損失將無法估量
古建筑為什么會“惹火”?
1、建筑結構易燃
文物古建筑多采用純木、磚木、土木等結構,可燃構件多,耐火等級低,一旦起火極易迅速蔓延。
2、消防設施不足
許多古建筑在建設之初未考慮現代消防需求,缺乏消防水源、自動報警系統等設施,火災防控能力薄弱。
3、用火用電不規范
電氣線路老化、私拉亂接、大功率電器使用不當等問題,成為引發火災的主要原因之一。
4、人為因素
燃放煙花爆竹、焚燒紙香、游客吸煙等行為,也極易引發火災。
文物古建筑防火等級低
可燃構件多
我們要怎么確保
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
如何防患于未“燃”?
1
落實消防安全責任
文物古建筑管理單位應建立逐級消防安全責任制,明確各崗位職責,定期開展防火巡查和應急演練。
2
完善消防設施
根據古建筑特點,配置消防水源、自動報警系統、滅火器材等設施,并定期維護保養,確保其完好有效。
3
嚴格用火用電管理
禁止在古建筑內吸煙、使用明火,電氣線路應穿管保護,避免直接敷設在木質結構上。
4
提高建筑耐火性能
在修繕過程中,逐步用不燃材料替換木質構件,提升古建筑的抗火能力。
5
完善避雷設施
結合文物古建筑所處的位置和環境,在地勢較高或空曠的地方,避開文物古建筑設置避雷針,在古建筑的屋脊、屋檐等突出部位設置避雷帶、避雷線等避雷設施,以防古建筑遭到雷擊起火。
6
嚴格危險品管理
文物建筑保護范圍內嚴禁生產、使用、儲存和經營易燃易爆危險品,嚴禁燃放煙花爆竹。用于居民生產生活的民居類文物建筑和其他作為住宿、餐飲等功能的文物建筑,因生產生活需要使用燃氣,堆放柴草等可燃物的,應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并采取有效防護措施。
文物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
保護它們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讓我們從點滴做起
嚴格遵守消防安全規定
留住歷史記憶!
(圖文來源于“安徽消防”,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