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我國銀發經濟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在供給端,老年人殘疾人養護服務業、適老類家庭服務業、適老類社會看護與幫助服務業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40.9%、14.1%、8.8%,較全國服務業平均增速高出37.7個、10.9個和5.6個百分點;在需求端,社區養老照護服務、機構養老照護服務、居家養老照護服務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30.4%、22.6%、18%。這一組數據背后,既折射出中國老齡化社會的深刻變革,更揭示著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共振下的產業革新機遇。
一、政策春風催生產業藍海
自202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來,央地協同的政策體系加速構建。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等部門聯合推出的養老金融服務方案,通過再貸款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養老產業鏈的信貸投放。以郵儲銀行為例,其浙江省分行牽頭落地的溫州市康養銀團項目,總規模達49.72億元,涵蓋老年病醫院、長者公寓等全鏈條設施建設。這種"政策引導+金融活水"的模式,正在推動養老服務從傳統兜底保障向市場化、專業化轉型。
政策紅利不僅體現在資金供給端,更催生著業態創新。廣州市《促進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明確支持適老化改造、智慧養老設備研發等領域,促使遠洋集團椿萱茂等企業構建"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其健康管理平臺通過分級隨訪、非藥物療法等手段,形成覆蓋8個城市19家老年公寓的服務網絡,印證了政策驅動下商業模式的有效落地。
二、需求升級倒逼服務革新
數據揭示的消費端變革更為深刻。社區養老照護服務30.4%的增速,折射出"15分鐘養老圈"的剛性需求。南寧市西鄉塘區的實踐頗具代表性:通過安裝毫米波雷達監測儀、跌倒守護儀等智能設備,結合7×24小時緊急呼叫服務,構建起"科技+社區"的嵌入式養老模式。這種模式既緩解了獨生子女家庭的照護壓力,又通過規模化運營將服務成本降低,2025年全市助餐服務結算量達343萬單次,展現出強大的市場生命力。
消費結構的升級更體現在服務深度上。珍婆案例中,社工團隊通過醫療救助、情緒疏導、臨終關懷等全流程介入,凸顯出高齡老人對專業化、人性化服務的需求。這種需求催生了"完全市場型養老機構"的興起,如椿萱茂引入的認可療法、科學膳食管理等非藥物解決方案,正在重塑行業服務標準。
三、產業痛點孕育創新機遇
盡管市場前景廣闊,但550萬養老護理員缺口、服務功能單一等問題仍待破解。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建議,應通過定向培養、職業技能教育等途徑構建人才梯隊。部分企業已開始探索解決方案,如某智慧養老平臺通過"服務+培訓"模式,累計培訓家政養老護理員超260萬人次,形成產業鏈閉環。
技術革新同樣帶來破局可能。工信部《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持續更新,2025年居家監測設備覆蓋率同比增長67%,遠程診療惠及580萬人次。在青島,某企業開發的智能管家產品已落地超3000臺,通過睡眠質量監測、SOS報警等功能,構建起"主動健康管理"新范式。
四、萬億賽道的未來圖景
站在2025年的節點回望,銀發經濟已突破單純的經濟議題范疇。當政策體系、市場需求、技術創新形成共振,這個預計2035年達30萬億元規模的產業,正在重構社會養老觀念。從"養老"到"享老"的轉變,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的硬件支撐,更呼喚服務理念、人才體系、科技應用的全面革新。在這場靜默的產業革命中,每一個百分點的增速背后,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具體詮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