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南部、汕尾市北部,有一座縣城,名為海豐縣。海豐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全國十三塊革命根據地之一,全國首個縣級蘇維埃政府的誕生地。當年,彭湃在這里發動了震驚全國的海陸豐農民運動,海陸豐地區也成為廣東農民運動的中心。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便是來自海豐,他叫鄭思群。鄭思群有哪些特殊的經歷呢?
1912年,鄭思群出生于廣東海豐縣汕尾鎮,年少的鄭思群經常聽到一個響亮的名字,彭湃,尤其是1921年到1924年,中國共產黨員彭湃在海陸豐地區發展農民運動并取得巨大成果,彭湃這個名字迅速在海陸豐地區傳播開來,在海陸豐農民運動的影響下,年僅13歲的鄭思群加入中國共青團,兩年后轉為黨員,開始走上革命道路。
大革命失敗后,鄭思群三次東渡日本,在東京大學政治科學系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還一度在白區擔任共青團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等職,思想理論水平提升的同時,積累了豐富的斗爭經驗,為后來的革命之路打下了基礎。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鄭思群回到國內奔赴抗日前線,擔任八路軍總政治部敵工科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后,鄭思群成為第二野戰軍的一員,擔任二野一旅、三旅副政委等職,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以及深入大西南等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1949年底重慶解放后,鄭思群被任命為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委員與西南人民革命大學總校教育長。
1952年,中央對全國院系進行調整,正軍級干部鄭思群被任命為重慶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他深入調查后提出:“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教學這個中心環節”。
在這里,鄭思群一干就是十五年,任職期間,重慶大學獲得飛速發展,成為當時國內除清華、北大之外又一所超級大學。雖然轉入教育系統,鄭思群卻依然保持著軍人的作風,平常穿著一身軍長,戴著軍帽,見到熟人都會習慣性地敬軍禮,身上的衣服都打著補丁,只有參加活動還會換上新衣服。
1966年,一場政治風暴席卷全國,教育等文化部分首當其沖,鄭思群受到沖擊,工作組進駐校園后,鄭思群被押到松林坡招待所進行監護審查。據說,蘇聯專家回國時,學校按照禮節給沒人贈送了一本校園風景冊,鄭思群因此被扣上“里通外國”的帽子,當然還有“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帽子。
1966年8月2日這一天,鄭思群在征得看守的同意后,走出禁閉室,在走廊與值夜班的招待所所長張永勝聊了幾句。看守催促后,鄭思群不得不回到禁閉室,五分鐘后,屋里傳來一聲異響,看守大喊:“糟了!!出大事了!”
鄭思群竟用剃須刀割破了喉嚨,雖然醫生盡力搶救,還是回天乏術,公安機關最終作出“死者基本系自殺”的結論。就這樣,這位從槍林彈雨中走出的老將,卻倒在了動亂的血雨腥風里。
兩天后,工作組召開全校師生大會,宣布永遠開除鄭思群的黨籍。
1979年3月,時任重慶市委書記兼重大黨委書記及校長的曾德林在全校師生員工大會上宣布:“今天,我們在這里悼念鄭思群同志,推倒強加于他的種種莫須有罪名和一切污蔑不實之詞,為鄭思群同志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