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悲劇是:明知自己被二弟趙光義挾持了,卻又無可奈何!
趙匡胤
趙匡胤把南唐并入大宋版圖后,就像劉邦那樣,“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他決定去老家洛陽一趟。他的二弟趙光義像往常那樣,向他請示,大約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趙匡胤沒有像往常多次那樣,他出征或出行,留趙光義鎮守開封,而是要趙光義和他一起回一趟洛陽。就這樣,趙匡胤帶著二弟趙光義以及文武百官前往洛陽,留兒子德昭和三弟光美在開封。
趙匡胤從來沒有感到這么輕松,天下大定,南方蕩平,北方的北漢還在茍延殘喘,至于勁敵契丹,也已經和大宋暫時結盟了,一切都好,沒有什么值得擔憂的。
公元976年三月,到了洛陽,趙匡胤帶著二弟趙光義先是去祭拜了父母。之后,去探視了在洛陽老家閑居的前宰相趙普。從趙普家出來后,趙匡胤突然當眾宣布打算遷都,從開封遷來洛陽。
這話一說出來,所有大臣都震驚了,但沒人敢對趙匡胤說“不”,除了兩個人,一個是趙匡胤的多年心腹、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他提出的質疑是,糧食如何運到洛陽?
開封依靠汴渠漕運,每年從江淮運來糧食解決城里數十萬軍隊的吃飯問題。而且,大宋根基在開封,實在不宜遷都洛陽。趙匡胤沒有回應李懷忠的質疑,這時,趙匡胤的二弟趙光義說話了。
趙光義為了說服趙匡胤,從多角度、各個方面論述了為什么不宜遷都洛陽。但趙匡胤回答得很干脆,遷都洛陽只是一時之計,以后,我還要遷都長安呢!洛陽、開封、長安,都曾做過帝都。
趙光義
開封作為帝都的弱點是顯而易見的:四面皆為一馬平川的曠野,沒有任何山川作為天然屏障,敵人渡過黃河,就可以直接威脅帝都開封。相比之下,趙匡胤認為長安更適合做帝都。
在長安建都,黃河與秦嶺就是天然屏障。這些大臣,大多是跟著趙匡胤戎馬半生的軍人,也是生于斯長于斯的本地人,趙匡胤說的這些,他們怎么可能不明白?但,趙光義還是堅決反對。
趙光義跪下給趙匡胤磕頭,趙匡胤只好解釋,遷都目的是為了據山河之險去除冗兵之害,像漢朝那樣,保天下平安。趙匡胤提出遷都長安,徹底解決冗兵之害,這是了不起的遠見。
但最后,跪著的趙光義只說了五個字——在德不在險。這就等于,趙光義教訓趙匡胤,要想保天下平安,不要想著什么據山河之險,而是要全民一心,共同抵御外敵,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很顯然,趙光義這話和趙匡胤的遠見比起來,顯得特別扯,特別無稽之談。趙匡胤沒有狠狠地在他二弟趙光義的屁股上狠狠地踹上一腳,然后當著眾多大臣的面呵斥他,你懂個屁!
而是默然不語,似乎,趙匡胤已經被二弟趙光義這五個字給死死地套住了。最終,趙光義從容地站起來,在趙匡胤面前走出去。這是一場無聲的較量,在這場較量中,趙光義贏了。
其實,趙光義的話完全經不起推敲,如果所謂全民一心就能保天下平安,那南唐又怎么會被趙匡胤并入大宋版圖?可為什么趙光義這一句話,就噎住了趙匡胤,讓他無言以對?
趙普
就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趙光義羽翼已豐,他的聲望和實力,已經足以挑戰哥哥趙匡胤,已經足以問鼎他覬覦已久的帝位了。趙匡胤對此,毫不知情嗎?他看不出二弟趙光義的勃勃野心嗎?
絕對不是,但趙匡胤的打算是,趙光義和趙普兩個威脅,不論從親疏還是內外,他都應該先解決趙普,這兩個覬覦皇權的人都不能留。但凡事有個先后,他先借趙光義的手把趙普給拉下馬來。
這樣,既可以在解決趙普的時候,不影響政局穩定;又可以借機會讓趙光義的嘴臉暴露出來,下一步對趙光義動手的時候,就沒有人敢跳出來,說他趙匡胤不講兄弟情義了。
趙普很快就給拉下馬了,解決趙光義,卻急不得,趙匡胤打算先把兒子趙德昭推上前臺,緊接著遷都,借遷都的機會,把趙光義在開封盤根錯節的勢力一舉消除,全部替換掉。
如果這樣操作,既不會影響政局穩定,又能不動聲色地徹底解決問題。但趙光義更狠,他看出哥哥趙匡胤的打算,所以,他用軟刀子逼迫哥哥趙匡胤就范,如果所有人都反對遷都,他就贏了。
如果趙匡胤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堅決按自己的計劃去做,那就不是趙匡胤,那就是劉邦了。所以,求穩是趙匡胤最大的軟肋,他明知自己被二弟趙光義挾持了,卻又無可奈何。
離開洛陽前,趙匡胤獨自哭倒在父母墳前,向死去的父親哭著告別,終生不得再朝拜于此矣!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晚,趙匡胤毫無預兆地崩于萬歲殿。關于趙匡胤之死的蛛絲馬跡,全被抹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