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浴血榮光》在央視一套黃金檔開播,至今僅播4集便拿下收視第一的成績,熱度與口碑雙豐收。
更讓人關注的是,不少觀眾將其與《覺醒年代》相提并論,認為它終于接棒了“現象級革命劇”的氣場。
同樣聚焦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同樣以鮮活的人物和熱血的敘事打動人心,《浴血榮光》究竟憑什么能成為與《覺醒年代》一較高下的新標桿?
01
2021年,《覺醒年代》橫空出世。
因為題材嚴肅的原因,這部劇并沒有在剛開始就打開知名度。
但是等到收官時,它在各大視頻平臺播放量就累計超過十億次。
可謂是用口碑帶動收視率、低開高走的典范。
該劇以1915年《青年雜志》的創辦為起點,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終點。
串聯起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傳播等關聯的歷史節點。
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真正讓歷史上、書本上的人物活了過來。
也讓人深刻感受到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的共鳴。
如李大釗深入底層觀察疾苦、陳延年兄弟為信仰犧牲、趙世炎等青年學子的熱血。
這些故事讓觀眾感受到 ,“覺醒”不僅是思想的轉變,更是用生命踐行理想的過程。
作為群像演繹的典型,他把故事中每個人的形象都立了起來,而專業演員的表現更是為這部劇增添了一分滋味。
像于和偉飾演的陳獨秀,從狂傲不羈的雜志主編到堅定的革命者,通過時而銳利,時而疲憊的眼神表達、演講時的激昂手勢展現人物的復雜性。
尤其是“北大紅樓撒傳單”的戲份,將理想主義的熾熱演繹得極具感染力。
而張桐飾演的李大釗則是以溫和的語氣、沉穩的步態塑造出一副“忠厚長者”的形象。
他在“送別陳獨秀”時的沉默、“宣講馬克思主義”時的懇切,都讓“守常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
除此之外,魯迅、辜鴻銘等等角色,也都深刻踐行了“以人物立骨、以細節動人”的思路。
因為角色出色的演繹和劇情的過癮,超過80%的觀眾給《覺醒年代》打出五星好評。
更是有人將這部劇冠以“國產歷史劇”天花板的名號。
當我們還在感嘆一部歷史革命劇竟然有如此的魅力的時候,另一部與它同題材的電視劇《浴血榮光》悄然而至。
02
這部劇主要講述的是1927年至1935年間的中國革命歷程,從歷史上可以說是《覺醒年代》的續集。
但是相比于《覺醒年代》思想上的波濤洶涌,這部劇更多展現的是現實中的奮斗。
劇中著重呈現了秋收起義、南昌起義、蘇區反“圍剿”、血戰湘江等情節。
這些情節個個精彩卓異、刺激非常,無論哪個單拎出來都是大場面。
比如南昌起義作為是整部劇燃情開篇的重磅章節,起義之時瞬間打破了夜的死寂。
槍聲、喊殺聲、爆炸聲交織成一片,火光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猛然躥起,戰士們與敵人短兵相接,刺刀閃爍著寒光,拼殺聲震耳欲聾。
這些鏡頭真實地呈現了當時的緊張、血腥與恐怖的的氛圍,也直接奠定了這部歷史劇的沉重感。
從目前的口碑來說,觀眾認為演得非常真實,讓人身臨其境。
最關鍵的是,這種緊張刺激的帶入,打破了主旋律電視劇說教的刻板印象。
給觀眾一種真的跟著歷史人物重新經歷一次歷史事件的感覺。
而這讓人不得不感慨導演組和演員們背后所付出的努力。
作為一部嚴謹的歷史劇,導演組的追求只有一個,“力求完美復刻”。
為還原“古田會議”的場景,導演組多次實地走訪古田會議舊址,對照歷史照片復刻會場布置,小到桌椅擺放、煤油燈樣式,都力求與歷史一致。
同時為展現紅軍轉戰閩西、血戰湘江等場景的真實感,導演組放棄棚拍,選擇在福建、江西、河北等地的革命舊址或山區實地拍攝。
這些地區地形復雜,交通不便,劇組需克服惡劣天氣和設備運輸難題。
除了導演組,演員們也紛紛使出“十八般武藝”,甚至為了還原紅軍行軍的艱苦,演員們主動“自虐”。
如飾演賀龍的侯勇在拍攝指揮作戰戲份時,為展現角色的堅毅,主動要求在烈日下暴曬數小時,直到皮膚黝黑、嘴唇干裂,只為更貼近戰場環境下的軍人形象;
還有一些小演員們在拍攝期間集體減重,每天穿著粗布軍裝在山區徒步,來體驗“食不果腹”的狀態。
可以說,導演組的嚴謹和演員的精心付出,都為這部劇的出彩貢獻了很大力量。
03
一部優秀的革命劇,不僅要還原歷史,更要連結當下,這兩部劇都做到了。
《覺醒年代》讓我們看懂了“為什么出發”,《浴血榮光》讓大家明白“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在劇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打仗,是為了讓你們以后不用打仗。”
這句話和《覺醒年代》中“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吧!”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這兩句話作為兩部劇中的點睛之筆,都讓觀眾在回望歷史的時候,感受到“信仰”二字的分量。
如今兩部劇能夠拿來對比并非偶然。
因為他們都證明了,雖然革命歷史已成過往,但是這段經歷并非是多么遙遠的故事,而是應該被每個中國人銘記。
當《覺醒年代》讓陳延年路成為備受歡迎的網紅打卡地,當《浴血榮光》讓觀眾為閩西紅軍的犧牲落淚。
真正的“現象級”電視劇從來不用靠流量炒作或偶像明星的支持。
他們僅靠著讓觀眾感同身受,就能引得無數人“入坑”。
不知道未來《覺醒年代》會接著坐“歷史劇天花板”之位,還是比《浴血榮光》稍勝一籌呢?
結語:
《浴血榮光》的誕生,讓沉寂許久的歷史革命劇再度活了過來。
“浴血”體現了革命斗爭的殘酷性和艱難性,“榮光”則代表著他們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和取得的偉大成就。
這個名字既概括了劇中的主要內容,也表達了對革命先輩們的崇高敬意和贊美之情。
但是更多的還是希望我們能知史、鑒史,讓先輩們用生命鑄就的“榮光”在我們手里延續。
部分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