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2025年7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表達對俄羅斯總統普京的不滿,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同期將矛頭指向中國,要求中方調整對俄合作立場。
先說特朗普這邊的動向。他近日在公開場合提到,普京雖多次在交談中表露過對和平的期待,但“沒兌現想要和平的承諾”。更引人關注的是,特朗普給俄羅斯劃了個50天的“期限”——若俄烏在這期間達不成和平協議,美國將考慮對俄加征“非常嚴厲”的關稅。白宮官員隨后解釋,所謂“嚴厲關稅”具體是對俄羅斯輸美商品征收100%關稅,對購買俄石油的國家加征“次級關稅”,不過后者具體細則還沒說清楚。
馮德萊恩(資料圖)
再看馮德萊恩的動作。她在中歐峰會前發表演講,拋出三項針對中國的要求。頭一條是要求中國與俄羅斯“切割”,聲稱中俄合作“加劇歐洲不安全”,甚至把中國描述成俄烏沖突的“間接推手”;第二條是指責中國“產能過剩”沖擊全球市場;第三條則是要求中國放松稀土出口管制,理由是中方審批程序“效率低”。
那中俄合作到底有沒有馮德萊恩說的那么“危險”?事實最有說服力。中國在俄烏問題上一直主張勸和促談,從未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中俄之間的貿易往來,本質上是兩個主權國家的正常合作。2024年中俄雙邊貿易規模算下來,主要集中在能源、農產品這些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和“軍事支持”八竿子打不著。歐盟把“不選邊站”硬說成“親俄”,這種非黑即白的邏輯,連德國前總理默克爾都公開說過“不現實”。
再看馮德萊恩提到的“產能過剩”。中國制造業經過多年發展,確實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在一些領域產能較大,但這本質上是市場規律和企業競爭力的體現。中國產品出口到全球,不僅滿足了各國消費者的需求,也為相關國家創造了就業機會。所謂“沖擊全球市場”的說法,更多是某些經濟體面對競爭時的借口。至于稀土出口,中國一直遵循公平、透明的原則,出口量會根據市場需求和國際規則調整,所謂“審批低效”更是沒有依據。
馮德萊恩(資料圖)
回到特朗普的“50天期限”。他對普京的評價前后有點矛盾——一方面說普京“想和平”,另一方面又指責對方“沒兌現承諾”。這種矛盾背后,可能是美國對俄烏沖突走向的焦慮。美國想通過施壓俄羅斯,推動沖突按自己的節奏解決,但又不想直接下場,于是拿關稅當籌碼。不過俄羅斯也不是軟柿子,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早就說過,特朗普的聲明“很嚴肅,涉及普京本人內容”,俄方需要時間研究,若普京覺得有必要會親自回應。同時俄方也釋放了善意,說對第三輪俄烏談判持開放態度,但“基輔(烏克蘭)一直沒給明確時間”。
馮德萊恩的“切割令”更像是一場政治操作。中歐建交40多年來,合作領域從經貿擴展到科技、文化、環保等方方面面,給雙方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樣的合作不是誰想“切割”就能切的。把中歐關系和“對俄態度”掛鉤,本質上是想把歐洲自己的戰略選擇強加給中國,這種做法既不尊重中國,也不利于歐洲自身的發展。
現在的問題很清楚:特朗普想用關稅逼俄羅斯讓步,馮德萊恩想用“切割”施壓中國站隊。但無論是俄羅斯還是中國,都有自己明確的立場和底線。中俄合作基于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不會因外部壓力改變;中歐關系的根基是互利共贏,不是地緣博弈的籌碼。
馮德萊恩(資料圖)
國際社會需要的是和平對話,不是陣營對抗。俄烏沖突持續兩年多,受苦的是普通民眾,耽誤的是全球經濟復蘇。真正有擔當的做法,應該是推動沖突雙方坐下來談,而不是拉幫結派搞施壓。至于中歐關系,只要雙方堅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就沒有過不去的坎。畢竟,合作才能共贏,對抗只會雙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