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時拋出一枚“重磅炸彈”:若未來50天內俄烏仍未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實施100%關稅。這紙威脅不僅指向俄羅斯,更讓全球與俄保持貿易往來的經濟體繃緊神經——包括中國、印度、土耳其等多個國家都可能被卷入這場“關稅風暴”。
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并非空穴來風。自2025年上任以來,他在俄烏問題上的立場反復多次:從競選時宣稱“24小時結束沖突”到后來凍結對烏援助,再到如今高調宣布向烏轉售最先進武器,政策風向隨局勢變化不斷調整。這一次,他將“關稅大棒”與“武器援助”捆綁,試圖用雙重壓力推動俄烏坐到談判桌前。
特朗普(資料圖)
根據特朗普當天在白宮的表態,美國與北約已達成一項武器銷售協議:北約成員將通過購買美制武器補充自身庫存,同時將部分武器轉交給烏克蘭。北約秘書長呂特對此表示支持,稱“讓歐洲承擔費用合情合理”。這意味著,美國不僅能通過軍售賺取利潤,還能借烏克蘭危機強化北約內部的“責任分擔”。
但俄羅斯顯然不吃這一套。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杰夫在社交媒體上直言:“特朗普向克里姆林宮發出戲劇性最后通牒,全世界都在等結果,可俄羅斯根本不在乎?!边@種強硬態度背后,是俄方對當前局勢的判斷——即便美國加大武器援助,烏克蘭的防空能力仍難以徹底扭轉戰場態勢。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主席卡爾塔波洛夫此前也提到,烏方雖有“愛國者”導彈,但面對俄軍戰術導彈和無人機的持續打擊,其防御體系漏洞依然明顯。
與俄羅斯的“不在乎”形成對比的,是烏克蘭的積極回應。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特朗普表態后公開稱,已與特朗普通電話討論武器需求,并強調“烏克蘭隨時準備高效合作以實現和平”。這種表態既是對美國支持的感謝,也暗含對西方持續援助的期待——畢竟,烏軍目前最緊缺的正是“愛國者”這類能攔截俄軍遠程打擊的防空系統。
特朗普(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會的動作比特朗普更激進。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與民主黨參議員布魯門撒爾正推動一項法案,授權總統對與俄羅斯有商業往來的國家征收最高500%的關稅。格雷厄姆將這一條款稱為“結束戰爭的‘大錘’”,認為通過經濟重壓能迫使普京回到談判桌。部分議員甚至提議,將此前凍結的俄羅斯央行資產轉化為信托賬戶,專門用于支持烏克蘭。這些動作表明,美國內部對俄制裁正從“有限施壓”轉向“全面圍堵”。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中方的立場始終清晰。外交部發言人在近日例行記者會上重申:“中方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的立場一貫明確,對話談判是解決危機的唯一可行出路。中方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關稅戰沒有贏家,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边@一表態不僅回應了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威脅,更強調了國際社會應共同維護多邊主義的原則。
更關鍵的是,烏克蘭危機的根源是領土爭端與安全訴求的矛盾,而非單純的經濟問題。無論是美國的關稅威脅,還是北約的武器援助,都無法填補俄烏之間的信任鴻溝。正如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涅邊賈所言:“用經濟手段施壓只會讓沖突延長,而不是結束?!?/p>
現在的問題是,50天的期限真的能讓普京“妥協”嗎?從俄方的反應看,答案是否定的。梅德韋杰夫的“不在乎”已釋放明確信號:俄羅斯不會因外部壓力改變核心利益訴求。而烏克蘭的“積極合作”,本質上是對西方援助的依賴,而非對美國政策的認同。
特朗普(資料圖)
這場由美國主導的“關稅+武器”雙軌策略,最終可能演變為多方博弈的犧牲品。對全球企業而言,與俄貿易的風險陡增;對歐洲國家而言,被迫承擔軍費開支的同時,還要應對能源短缺;對烏克蘭而言,外部援助的增加或許能暫時緩解壓力,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至于中方,始終是和平的倡導者。正如中方所說,中方將繼續為推動政治解決發揮建設性作用。畢竟,真正的和平,從來不是靠關稅威脅或武器堆砌出來的,而是各方坐下來談出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