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周一發出最后通牒,一不小心變成皆大歡喜。
北約很高興,德國很高興,美國很高興,就連俄羅斯都很高興。你看消息傳出以后,俄羅斯股市大漲2.7%,他們肯定對最后通牒感到非常滿意。
烏克蘭女議員貝祖拉對此作出解讀,認為特朗普的表述相當于給了普京50天時間在烏克蘭展開行動,這讓外界推測俄羅斯可能會如期發動夏季攻勢。德國人也認為俄軍將在夏季后半段,也就是從當下到9月初發動大規模進攻,這一時間范圍恰好與所謂的50天相吻合。
美國軍火商的積極態度也不難理解。特朗普聲明不再為烏克蘭提供資金支持,并提出美國制造、歐洲掏錢的模式。這使得美國軍火商可以借鑒英國的做法,先收取貨款再進行生產。
英國曾承諾在19年時間里為烏克蘭提供5000枚無人機攔截彈,在尚未生產的情況下就收齊了相關款項,不過英國收到的是貸款,而美國軍火商則可以直接收取貨款,這無疑是他們樂于見到的。
在各方的積極反應中,德國的態度尤為突出,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分析。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轉述德國國防部長的話稱,北約成員國每個人都必須掏出錢包,這意味著承擔費用的將是所有北約成員國。
而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顯示,德國國防部長呼吁武器制造商加快交付,這里的關鍵在于,他所呼吁的是德國制造商加入軍工生產的行列。德國政府已經安排了千億資金用于促進武器生產,并且明確表示行業內沒有理由再抱怨,德國的工廠可以像美國公司那樣先獲得資金再進行生產,相關的專項資金已經到位。
這一情況對于德國的產業轉型來說可能是一個契機,此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面臨挑戰的德國汽車廠,或許可以考慮向軍工生產轉型。德國國防部長強調,工業界需要提升在彈藥、無人機、坦克等幾乎所有領域的產能。
特朗普呼吁所有北約成員國都承擔費用,除美國外,北約還有31個成員國,但其中能稱得上工業強國的并不多。德國在這樣的背景下,有望在軍工生產領域獲得更多機會。
不過,德國雖然在汽車制造方面實力強勁,但在武器制造領域可能存在一定限制,類似日本在軍事方面受到的約束,因此德國需要尋找有豐富軍工經驗的合作伙伴,英國成為合適的選擇。
此前有消息顯示,德國和英國打算簽訂雙邊安全協議,而法國與波蘭也在5月份簽訂了雙邊協議,這顯然是各方都希望在北約的軍費分配中占據有利位置。
波蘭的軍費支出占其GDP的4.5%,在北約國家中處于領先,由于其與烏克蘭相鄰,局勢變化使其面臨較大的安全壓力,同時它與德國存在歷史矛盾,因此選擇與法國合作也在情理之中。
德國國防部長與北約秘書長一同前往華盛頓,在美國表態不再為烏克蘭花錢后,強調所有北約成員國都需承擔費用,這實際上為德國工業和軍事工業的發展吸引了更多資金支持。
德國的梅爾茨在上任前就說服德國議會在未來10年投入萬億歐元發展軍工,這一規模在歐洲國家中是罕見的,意味著未來10年德國有望成為歐洲的兵工廠。
值得注意的是,幾天前梅爾茨還敦促法國遵守聯合戰斗機項目協議,推進五代機的聯合生產。歐洲國家在應對俄烏戰爭的過程中,德國將其視為提升軍事實力的契機。
德國在軍事上的行動,一方面是為了應對所謂的俄羅斯威脅,俄羅斯的威脅被認為越大,歐洲對德國的依賴可能就越強,而德國并不希望與俄羅斯發生直接戰爭。從長遠來看,不依賴美國軍事保護的德國,由于對俄羅斯能源的需求,可能會與俄羅斯簽訂雙邊安全協議,屆時美英兩國或許難以阻攔。
回顧北約成立的初衷,包括遏制蘇聯、防止蘇德簽訂雙邊安全協議以及阻止德國軍國主義復興。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德國借助俄烏戰爭提升軍事實力,蘇聯早已解體,若未來俄德簽訂安全協議,德國軍事力量崛起,北約成立的初衷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
德國的崛起或許會帶來新的格局,歐洲國家之間的經濟融合程度較深,德國在歐洲的影響力提升可能會改變現有的歐洲格局。
而烏克蘭在這一過程中面臨著復雜的局勢,大量烏克蘭人生活在德國,這也成為兩地之間一種特殊的聯系。俄烏戰爭帶來的諸多影響,也讓人們對國家、安全、合作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