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黃楊鈿甜天價耳環,也終于迎來了新的進展。
據《人民日報》報道,當事人所戴的耳環經檢驗后查明是玻璃耳飾,也就是俗稱的“仿品”、“假貨”。
至于其父親楊偉的經商、二胎問題則是開出了沒收違法所得,其余“不予追究”的決定,而挪用慈善捐款的輿論也用了“查無此事”來定性。
雖然央媒下場通報了輿論所關心的來龍去脈,想要澄清此事,可互聯網輿論的風暴,似乎才剛剛開始......
而一切爭端的導火索,都得從那“230萬”的天價耳環說起。
當初,一個剛剛成年的女演員黃楊鈿甜,曬出自己的成人禮照片,那耳朵上的一對閃亮飾品很快引起了關注。
有網友認出,這對耳環好像是一奢侈品牌的某個經典系列,初步計算市面價格就得兩百多萬。
她年紀不大,剛出道不久,出演作品也不多,這耳環一出,話題立馬就上了熱搜。
隨后,隨著網友的深入了解,黃楊鈿甜的家庭背景也漸漸浮出水面。
她爸曾是雅安的公務員,在職期間不僅隱瞞了違法生育的事實,還疑似通過親屬開公司參與商業經營。
更要注意的是,她母親的來路也十分不簡單。
外界曝光的信息顯示,其母親及其家族的產業跨度極大,還涉及比較敏感的領域,甚至還有親戚因案件進去了。
質疑一波接著一波,耳環只是個引子,公眾的視線很快轉向更深層的問題。
一個普通公務員家庭,怎么可能有這樣的消費能力和背景支撐?
然而在事態逐漸升級的過程中,一波波新熱搜壓了上來。
那爾那茜的高考風波爆發,網友關注點瞬間轉移。
后來鳳凰傳奇的曾毅,因為一次彩排中佩戴了圖案不當的手表被推上風口浪尖。
對此,有網友開始懷疑,這是不是某種有意為之的引導?
讓曾毅這樣的“草根明星”去頂前面兩位的熱度,畢竟相比之下,黃楊鈿甜和那爾那茜的背景要復雜得多。
事情開始變得安靜。
原本以為這個“天價耳環”事件會成為一次深層反腐契機,但結果卻慢慢淡出大眾視野。
直到一個網友跳出來,說自己因為發布關于“耳環姐”的諷刺視頻被起訴了,事情再次被拉回大眾眼前。
7月初,這位網友發文稱,自己遭到黃楊鈿甜方面的“清算“,現在甚至一度不敢”說話“了。
平臺以“侵權”為由將其發布內容下架,但卻沒有說明到底哪部分侵權、侵了誰的權,也沒有任何佐證材料。
更離譜的是,這些內容大多是網友自制歌曲和AI圖片,雖帶有諷刺,但并沒有捏造事實。
充其量,也只是調侃,或者叫惡搞。
有律師指出,這種操作如果屬實,平臺和權利人可能存在程序瑕疵。
按照相關法規,被投訴人至少應知悉起訴人身份及基本理由,否則就可能被濫用程序打壓聲音。
網友覺得自己莫名其妙被“控評”,說到底就是想提醒大家,事情還沒完,不要這么快就翻篇。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當事人深陷輿論風暴之中,事業卻完全沒受影響。
不但官司沒有結果,她的《冰湖重生》 、 《人魚》等新劇宣傳如常,預告片如期上線,劇方甚至回應“不會受影響,正常播出”。
最諷刺的是,該女在劇里飾演的,偏偏又是“底層逆襲”的少女。
諷刺的是,正是她家庭被質疑不符合普通人階層的消費水平,而網友們因為對這些解釋不滿意,甚至取消了多年堅持的公益月捐。
一件耳環引發的信任危機,最終擴散成了整個社會對“誰值得相信”的重新審視。
盡管官方后來通報了詳細過程,可文案背后那“到此為止”的味道,卻并不能讓網友們買賬。
他們不滿意的,從來都不是那對耳環是真是假,而是整個過程中權力與話語權的不對等。
他們擔心,一件事能這么輕易被輿論“洗掉”,那以后還敢相信誰?
官方確實介入調查了,還組建了多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這在地方來說,已經是相當高的規格了。
最后,調查結果出爐:楊偉在職期間,確實與另外三位公職人員,用家屬名義注冊了一家公司,分紅3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運營期間總利潤只有12萬,且2017年的時候,已經注銷了。
此外,他在2011年報考公務員的時候,隱瞞了早在2011年1月就已出生的二孩。
如果按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來看,這妥妥的違法生育。
那么按照原先的規定,這種情況應取消錄用,畢竟連自己家事都不能保證“合法”,又如何指望他“為人民服務”呢?
央媒通報表示,由于此人早已辭職,再加上相關生育處罰條款已經廢止,現行政策下無法再追責。
一時間,這些天鬧得風風雨雨的耳環事件,也終于來到了蓋棺定論的時刻。
據央媒通報稱,黃楊鈿甜所戴耳環為仿制品,是2016年其母朋友所贈,雅安工作組拿去檢測后為玻璃耳飾,并非真滴價值230萬元。
5月底,由官方陪同送檢,鑒定機構出具報告為“玻璃耳飾”,而非什么名牌真鉆。
此外,還查明他們在相關珠寶專柜沒有任何購買記錄,也沒有經手過災后重建項目,房產也非自有,僅是拍照誤導。
當然,事情能被鬧得這么大,也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可問題是,違法經商、違規生育、隱瞞經歷,這些拼在一起,給人的觀感就像是在用最低成本,來“規避”最大的風險。
平心而論,大家從來都不是因為一對耳環而憤怒。
不管耳環是租的、借的、假的、哪怕的是真的,只要來路透明,一切合理合法,其實根本沒人會較真。
但公眾之所以反應這么大,是因為它成了一種象征,一種指向社會結構隱秘裂縫的放大鏡。
一個十幾歲的藝人能輕松拿到資源、輕松考上知名院校、輕松進圈發展。
如今背景被揭露了,一句“媽媽的耳環”就能把問題壓下去,難免讓普通人覺得太“割裂”了。
這種通報與現實之間的“割裂感”才是爭議真正的源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