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懷著期待甚至幾分虔誠,我專程去探訪上甘棠村。
從道縣出發,我執意不走大路,而是順著鄉間小道前往江永,順便再看了一眼午田風雨橋。過了上江圩,車子轉上了538國道,永明河就在道路的右側,好一片河谷平地。我頓時明白了瀟賀古道何以成為了秦始皇大軍進軍嶺南的主要通道,我將來下文闡述具體緣由。過了江永縣城,沿著325省道走十幾公里,一座古老的村落出現在眼前。
這就是上甘棠村,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走過這個村,就是廣西境內。
謝沐河靜靜地自北向南流淌, 上甘棠村就位于河邊,清澈的河水洗刷著古老的石頭墻基,時間就這樣過去了兩千年。
村子的另外一邊是綿延的大山。依山傍水,非常符合古人選址建村或者建城的要求。
自北向南,一條古老的街道縱貫上甘棠村。街道兩邊的建筑非常古樸,完全看不出現代修補的痕跡。屋檐下,老人們在乘涼。他們輕搖著蒲扇,對于游人們的東張西望,他們微笑著,卻又有一種熟視無睹般的淡然。
村子里極少商業痕跡,參觀村落不需要門票,人們隨意進出。村里的商店,冰棍和外面也是一個價,并沒有因為是古村而提高價格。
半邊石橋橫臥在謝沐河上,和村頭的文昌閣一起,成為了游人們最佳的打卡地點。
關于村子的描述,我就寫這么多。本文的中心,是古村隱藏著的深厚的歷史背景。
關于秦始皇大軍征伐嶺南的通道,一般的說法有這么幾條,自東向西分別是:翻越大庾嶺的贛粵古道;從宜章下連州的湟川古道,西面的瀟賀古道。這一年多來,我實地考察后,越來越確信,主力大軍走的就是瀟賀古道。
秦軍自今永州溯瀟水而上,到了營浦(今道縣)后棄舟登岸,分道而行,路線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瀟賀古道的東線和西線。
為何我如此確信?除了文獻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之外,瀟賀古道的通行難度,比起其他古道來說,實在是容易得多。
在地形圖上看,這兩條道是被蔭渚嶺和都龐嶺夾在中間,看起來就是一條細線,很狹窄,而且是山區。這是地圖繪制的比例問題,實際上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
瀟賀古道,無論是東線還是西線,都是幾公里寬的平坦河谷地帶,而且從湖南走到廣西,地形海拔高差不會超過300米,完全不需要艱難地翻山越嶺。如果不實地探訪,你完全會被地形圖誤導,認為這條路很難走。實際上, 這條路不僅好走,還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水路運輸。
所以,秦始皇大軍的主力從瀟賀古道(秦新道)進軍嶺南是確認無疑了。其他道路的都非常大,不利于大軍行進。我們再綜合屠雎戰死在廣西,后來史祿再開通靈渠配合運輸輜重等歷史,會更清晰地明白這一點。
我們再理一理瀟賀古道的路線。
船隊自永州溯瀟水南下,經過今雙牌縣,到達營浦(今道縣)。營浦之名何來?瀟水古稱為營水,因上游水流湍急,秦軍在此登岸,把營水之浦命名為營浦。
在道縣西關的雙屋涼亭,瀟賀古道開始分東路和西路而行。
東路具體路線:道縣西關雙屋涼亭→道縣祥霖鋪鎮→江華縣沱江鎮→江華縣大路鋪鎮→江華縣白芒營鎮→江華縣河路口鎮→廣西賀州八步區桂嶺鎮→從賀江乘船入西江。這條路線,還有一條支線,即從白芒營往西,至富川縣。
西線的具體路線:道縣西關雙屋涼亭→道縣新車鎮午田村→江永縣上江圩鎮→江永縣城→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 江永縣桃川鎮 → 廣西富川縣 → 鐘山縣→ 賀州 →從賀江乘船入西江。 這條路也有個支線,即從上甘棠村往西,到廣西恭城。
我這次就是沿著西線到了上甘棠村。
相比之下,西線比東線更好走,因為有兩條河可以利用。永明河(瀟水支流)自江永下道縣;謝沐河自北向南,流向恭城,最終匯入西江。兩條河的河谷地帶都比較寬闊,不但陸路可以通行,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行船。
因此,上甘棠村的位置就極其重要,它實際上就是湘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嶺,也是今湖南和廣西的邊界地區。
早在西漢,漢元鼎六年(前111),湖南江永縣西南就置有謝沐縣,,按照《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說法,這個縣的縣治就在今上甘棠村。上甘棠村,剛好是謝水和沐水交匯城謝沐河的地方,很符合古代縣治選址的規律。
在瀟賀古道的東線一帶,西漢設有馮乘縣,這說明了,秦漢時期瀟賀古道確實非常重要。
時至今日,從湖南到廣西,很多要道還是順著這條路線走,古人幾千年的實踐,在歷史長河中依然依然熠熠生輝。
可以點擊閱讀一下,相關鏈接:
敬請關注,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