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死前,喊來了他的弟弟孫權,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策的這句遺言,有時會給我們一個錯覺,就好像說孫策是開拓進取之主,而到了孫權這兒,基本上就是守成了,唯一的開拓,也就是后來的背盟偷襲,拿下荊州。
所以有人會說,這孫權,不就是個二代嘛,跟曹操、劉備這種自己創業的沒法比。但咱客觀地講,二代跟二代之間也是有差別的,孫權是被曹操曹老板親口認證過的優質二代,所謂“生子當如孫仲謀”。事實上,孫權也算是個進取之主,他對他家這個政權的貢獻,可不止守成那么簡單。孫策去世這年,是公元200年,此時孫權十八歲。這會兒,曹操正在官渡跟袁紹拼命,他管不了那么多,所以也就做個順水人情,以東漢官方的名義任命孫權為征虜將軍、會稽太守。但是,留給孫權的時間并不多,他需要盡快地整合好孫策留下來的班子。
我們知道,在真實的世界里,要治理一個地區是件很復雜的事情。不像在游戲里面一樣,只要武德充沛打下來,此后這塊地盤就是你的。此時的孫權是很不容易的,他年紀小,沒有孫策那樣的威望。與此同時,他哥用武力打下來的江東其實并不算牢靠,不然孫策也不會在自己的地盤被刺殺。孫策在江東殺了很多人,不少當地的勢力只是被打怕了,但并不是真的心服。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孫權一直在忙著樹立自身的威望,鞏固自家的統治。有余力的話,就往西打,去打荊州。沒錯,他們老孫家一直都惦記著荊州。
公元208年春,孫權攻打荊州取得了重要的勝利,殺死了劉表的部將黃祖。不過,這一年,荊州的形勢變化太快了。年初,荊州的老大還是虛弱的劉表劉大爺;到了年底,荊州的主人就已經變成了牛氣哄哄的曹操曹老板。怎么回事呢?原來,這年荊州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是劉表死了;第二,是“打遍北方無敵手”的曹操南下了,直接接收了劉表的遺產。
這下可把孫權給整郁悶了,在他原本的規劃里,荊州是他準備吃下的蛋糕,結果,被曹老板給直接收購了;更讓孫權感到郁悶的是,收購了荊州之后的曹老板還給他寫了一封信,大概意思是說,哎呀,我這一南下,整個荊州就投降了,現在我手里有八十萬水軍,馬上就來找你了哈。感覺收到這封信的孫權就差喊一句“你不要過來啊”。
此時,跟孫權同樣郁悶的,還有另一個人——劉備。此時劉備在荊州,他沒有投降曹操,而是選擇了跑路,退到了夏口。接下來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了。擁有共同敵人的孫劉兩家組成了聯軍,跟曹操打響了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打赤壁之戰,曹操是下了血本的,曹軍和孫劉聯軍雙方都是豁出命去打對方。不過,在張磊夫教授看來,也許那會兒,曹操并沒有把這件事情看得很重要。事實上,赤壁之戰的經過十分簡短。曹操拿下荊州后,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打了一波劉備和孫權的。在他看來,如果能快速拿下,那最好;如果不行,那就好好消化剛剛拿下的地盤,而沒有必要在這個遠離他北方權力中心的地方去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他很清楚自己撤退的路線,也很清楚要鞏固已有戰果的話需要把守住哪些據點。
赤壁之戰失利后,曹操也是以較好的秩序撤出了這一地區的,并且仍然控制著從江陵邊的長江一線到上游漢水河谷的荊州北部。
所以說:“對于曹操來說,這不一定是一場重大的戰術失敗,但標志著迅速打敗聯軍的希望的破滅,他的軍隊從此再也沒有這般深入南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