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被很多人詬病的一點,就是立場不堅定,尤其是后來,他還接受了來自魏國的“吳王”封號,等于說自認是魏臣了。顯然,相比較蜀漢反魏到底的鐵骨錚錚,孫權的這種行為就很沒有骨氣。不過,咱如果拋開這種“蜀漢正統、曹魏反賊”的觀念,回到當時的歷史現場,就會發現,其實當時在場的每一方都各有各的算計,孫權的行為的確算不上光彩,但他卻成功地以一種超低成本的方式達成了他很重要的政治目標。咱來回顧一下那幾年都發生了什么。
公元220年初,孫權偷襲荊州,擒殺了關羽,作為回報,他從曹操所控制的朝廷那兒得到了驃騎將軍、荊州牧的任命和南昌侯的爵位。隨后,曹操去世。同年年底,曹操的兒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建立了魏國。221年夏季,劉備回應了曹丕的挑戰,在成都即皇帝位。同年年底,他帶領軍隊順江而下,前往征討孫權。那么,這段時間,孫權在干什么呢?
首先,孫權知道劉備肯定會來找他尋仇,因此他一直在積極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其次,他還是盡其所能地想要避戰,他跟劉備寫信,說想要和談,當然,他也知道希望不大。最后,他要確保自己不會受到兩路夾擊,因此他竭盡全力地討好曹丕,以換取曹丕在他和劉備的戰爭當中至少保持中立。
在這件事情上,孫權和曹丕可以說是各取所需。曹丕給孫權加九錫,并封他為“吳王”。孫權接受了這些封賞,也就意味著他終結了自己在未來扛著漢家旗號來反曹魏的可能性。但是,此時孫權跟曹丕的關系仍然像是在走鋼絲。曹丕向孫權索要人質,希望他把兒子孫登送到北方。但孫權開始跟曹丕打太極,說小兒太年輕太脆弱,不方便遠行。曹丕派人來催,孫權就給擋了回去。
公元222年夏天,孫權打敗了劉備的軍隊,劉備逃回白帝城。不過,這會兒孫權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沒有乘勝追擊,他知道他最終還是得依賴劉備的力量,才能跟北方強大的曹魏來進行抗衡。因此,他果斷地選擇跟劉備議和。而此時,作為失敗的那一方,議和幾乎是劉備唯一可選的選項。同年九月,你看這時間銜接得多緊,由于一直催不來孫權的人質,曹丕發兵威脅孫權,孫權繼續跟曹丕打太極。十月,在曹丕下達了最后通牒之后,孫權徹底不裝了。他宣布脫離魏國獨立,自稱吳王,并公布了自己的年號黃武,沿長江積極布防。十二月,孫權遣使到蜀漢,恢復了同蜀漢過往的同盟。隨后,孫權成功抵御住了魏軍的進攻。
其實咱盤一下,就知道孫權這一波操作下來他究竟獲得了什么:首先,他拿到了荊州,并且成功保住了這個戰果;其次,他成功恢復了跟蜀漢的同盟;再次,他獲得了“吳王”的封號,地位僅次于皇帝;最后,他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損失,兒子也沒被送出去當人質。此后,孫權跟曹魏在東邊反復拉鋸,各有勝負。公元228年,吳軍成功擊潰了曹休的軍隊,長江前線的主動權大體轉入了孫權的手中。此時,孫吳政權已經是十分穩固的了,它成功控制著漢代的三個州。
最終,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南郊舉行登基典禮,自立為帝。自此,他們孫家所建立的這個吳國,也算是正式“掛牌上市”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