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近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防范虛假宣傳誘導網絡貸款的風險提示》,提醒廣大群眾警惕虛假宣傳誘導網絡貸款的風險,提高風險防范意識。虛假宣傳誘導網絡貸款主要有以下三種“套路”:
套路一:混淆概念誘導貸款,讓你“不明不白”就負債
不法機構最擅長的就是玩弄文字游戲、言語誤差,用“分期繳費”模糊“分期貸款”,拿“查詢額度”替代“申請借款”,有意誤導或迷惑消費者在未充分了解服務內容和合同條款的情況下,完成線上簽字或刷臉認證,簽署網絡貸款合同。
這種“套路”的受害者眾多。在江蘇鹽城,數十位購房者滿心歡喜地與開發商簽下“分期付款”協議,并按月還款。直到2025年初項目停工,他們才驚覺自己償還的根本不是房款,而是銀行的高息貸款,而開發商早已資金鏈斷裂。
更有甚者,連“看一眼”都會“被貸款”。山東的卜先生僅僅因為點擊了“您有一筆現金未提現”的廣告,下載App并查看了一下自己的“額度”,就在未收到任何簽約提示、也未簽署任何合同的情況下,被強制向其私人賬戶轉賬1800元,并被要求在5天內連本帶息償還3474元,而他全程未簽署任何紙質或電子合同。
套路二:不實承諾誘導貸款,畫餅充饑誘你入局
“包過拿證”、“政策即將變化”、“報名后國家有助學金獎勵”“承諾就業保障”……不法機構或平臺通過欺詐性承諾、夸大效果、杜撰信息來引誘、催促消費者報名并辦理貸款。有些機構或平臺實際上是“殼公司”,它們的主要目的就是騙取錢財,根本無法提供實質性服務。
近期,廈門警方破獲的虛假培訓案中,“名師 ”斂財300萬,25人被抓。不法分子在社交平臺大肆鼓吹“包過拿證”“安排特殊考場”,誘使受害者貸款繳納高額費用。然而,他們根本不提供任何實質性培訓,最終以各種借口拒絕退款,甚至直接卷款跑路,讓受害者“錢課兩空”,只留下一身貸款。
一些“培訓貸”“就業貸”騙局也常常瞄準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他們以“配音兼職,月入過萬”為噱頭,在制造“名額有限、錯過再無”的焦慮氛圍后,順勢引導學生辦理分期貸款購買所謂的高價“必修課”。一旦簽約,即便課程質量低劣也須償還貸款,面臨催債騷擾、征信受損等風險。
套路三:隱瞞風險誘導貸款,溫水煮蛙越陷越深
只宣傳極低的日利率、月利率,卻對高昂的年化利率和綜合成本閉口不談,這是不法機構最常見、也是最陰險的伎倆。或者在宣傳時模糊收費標準,故意隱瞞額外費用,實際操作中以“額外服務”“高端定制”、違約金等名義額外收費,導致實際支付的息費遠超預期。
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的“電子簽”亂象便是典型。洪先生急需資金,通過某平臺借款5000元,實際到手卻只有3500元,被“砍頭息”克扣了1500元。更可怕的是,7天后他需要償還6500元,折合年化利率竟高達2234%。王女士的遭遇更為夸張,借款30000元,到手僅14000元,年化利率達到了驚人的5959%。這就是赤裸裸的高利貸和“砍頭息”。
麻辣財評:虛假宣傳紅線踩不得!
理性借貸才是正途,合規經營方能長久。網絡貸款的初衷是為資金周轉提供便利,但絕不能成為不法分子收割消費者的“陷阱”。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虛假宣傳,不僅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財產權,更擾亂了正常的金融市場秩序,是必須依法嚴懲的行業“毒瘤”。
對于消費者而言,務必擦亮雙眼,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借貸觀,切莫被眼前的“小利”沖昏頭腦。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對于任何“免費查額度”、“低息輕松貸”的宣傳都要保持高度警惕。借款前,務必仔細閱讀合同條款,明確年化利率、還款總額及所有潛在費用,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
對于借貸平臺而言,合規經營是其生存發展的“護身符”,誠信是贏得市場的“金字招牌”。與其在營銷噱頭上動歪腦筋,不如在規范服務、降低成本上練真功夫。靠信息差收割用戶的“野蠻生長”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用“套路”換來的虛假繁榮終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開透明是最好的營銷手段。只有將所有息費條款清清楚楚地擺在臺面上,讓每一筆貸款都明明白白,才能真正贏得用戶的信任和市場的尊重。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