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11:30,萊州灣海廟港,盛軍把最后兩桶淡水拎上“魯萊州漁60917”漁船,回頭沖甲板吼了一嗓子:“起錨!”藍底白字的“海蜇旗”應聲升起,盛軍船長的漁船開啟了今年海蜇專項捕撈“第一網”的行程。
與此同時,煙臺市131艘刺網漁船的汽笛拉響,渤海海域2025年海蜇專項捕撈正式開啟。
“今年旗子顏色比往年艷。”盛軍拍了拍旗角,“政府規定必須掛,衛星24小時盯著,誰亂來就罰誰。”
7月15日12:00—18:00,盛軍駕駛著漁船奔赴“聚寶盆”。他把航線定在東南偏東,目的地是東營廣利港外15海里。那片海,去年只有零星海蜇,今年卻成了“唯一戰場”。“東營放了苗,咱們煙臺沒放,海蜇全奔那兒去開‘派對’了。”盛軍把電子海圖放大,紅線像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
18:30,船隊抵達目的地。海面上飄著一層淡粉色的“水母云”。大副老趙把網具檢查了三遍:90毫米網目的刺網,新換的液壓起網機,北斗定位終端閃著綠光。盛軍把對講機調到公共頻道,聽見各船此起彼伏的報位聲——這畫面,像一場靜默的“圍獵”。
7月15日19:00—次日05:00,下網、起網、再下網……“第一網下去,心里沒底。”盛軍把30張網撒成半月形。19:45,起網機轟鳴,第一串“海中白玉”破水而出。最大的面蜇直徑超過80厘米,重達百斤,在甲板燈光下泛著瓷釉般的光澤;小的只有巴掌大,被船員戲稱為“零錢”。
“面蜇!全是面蜇!”看著捕撈上來的海蜇,老趙興奮地嗓音變了調。盛軍心里一塊石頭落了地:面蜇出成率高,沒有沙蜇混雜,每斤能多賣0.3元。
一夜三網,甲板上漸漸堆起一座“海蜇山”。GPS軌跡顯示,魯萊州漁60917號船在半徑1.5海里的圓圈里來回畫了6圈,以網為筆在海上寫下一串省略號。
7月16日06:00,稱重、算賬。
“滿艙!”隨著最后一只海蜇滑進艙,電子吊秤定格在“14240斤”。
7月16日08:30,返港后,冷鏈開始“賽跑”!船頭調向萊州灣,航速拉到11節。盛軍打開對講機:“60917返航,預計10點靠岸。”頻道里立刻傳來收貨老板的聲音:“給你留2號泊位,冰水已備好!”
10:15,漁船靠岸。檢測員迎上來,10秒完成毒素快檢。“嘭”!冷鏈車后門被放下,碎冰像瀑布一樣瀉進車廂。盛軍把“定點上岸”藍色標簽貼在每一筐海蜇上,“沒這個標簽,市場不收。”
“這一趟只捕撈了一萬多斤海蜇,產量比去年少了,去年每趟都能捕撈2萬多斤,但今年海蜇品種卻是純面蜇,沒摻和沙蜇!”盛軍捧起一只直徑近一米的“巨無霸”,笑得見牙不見眼。他算了一筆賬:去年海蜇收購價2元/斤,今年2.5—2.6元/斤,一船貨就能賣3萬多元,比往年多賺三成。
“第一網的捕撈量少是少了點,但今年海蜇單價高,算下來比去年多賺3000塊。”盛軍把煙叼在嘴角,沒點,“關鍵是不用再挑沙蜇,省了人工!”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年渤海海蜇玩起了“躲貓貓”。今年渤海海蜇,呈現出“東營獨大”格局:僅廣利港外海域出現規模化集群,而萊州、蓬萊、龍口、濰坊、濱州海域均“顆粒無收”。究其原因,漁民指向增殖放流:“東營投了海蜇苗,其他地兒沒投,海蜇全扎堆了!”于是,我市今年的131艘海蜇捕撈船集體轉移,廣利港外成了一口“聚寶盆”。
而隨著今年最嚴格伏季休漁政策的執行,漁政37016艇雷達24小時掃海,如果漁船有套牌、關AIS的行為,將一律押港。煙臺131艘持證捕撈海蜇的漁船,也全部被納入北斗監控,違規即召回。同時,萊州灣中心漁港24小時執法艇伴航。
漁船靠岸、海蜇卸貨后,盛軍和他們的船工們顧不上一天一夜的疲勞,又拔錨起航,開啟了另一波的海蜇捕撈之旅。20天捕撈季才剛開始,盛軍和他的60917號船已在期待下一網——也許更大,也許更貴,但肯定同樣晶瑩。
隨著20天的海蜇捕撈季開啟,煙臺人的“醋拌海蜇頭”“海蜇湯”已上桌!
YMG全媒體記者 姜曉 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