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韓國演員姜瑞夏(藝名姜藝媛)因胃癌離世,年僅31歲。從確診到離開,不到一年,新聞留言區里滿是“太突然”“才31歲”的惋惜。可事實上,胃癌從不“突然”,它有一段很長的前奏,而我們常常把這段前奏當成普通胃病。
近年來,年輕胃癌患者明顯增多,且很多年輕患者一查出胃癌就已經到了晚期,治療難度更高,預后也不容樂觀。年輕人往往認為自己身體強壯,對健康問題不夠重視,忽視了身體發出的早期信號。如果我們能夠早期敏銳地捕捉到這些身體發出的“警報”,并及時采取正確的措施,或許就能在胃癌的早期階段將其扼殺在萌芽,從而避免悲劇的發生。
圖源:CMT
01
胃癌是怎么發生的?
胃癌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它的發生是一個多步驟的過程。
● 第一步:正常胃黏膜
就像一張干凈平滑的桌面,細胞排列整齊,功能正常。
● 第二步:慢性淺表性胃炎
桌面開始掉漆,即胃黏膜發紅、水腫,但只是表面輕微發炎,還能修復。
● 第三步:慢性萎縮性胃炎不伴腸化
如同桌面的漆掉光了,胃黏膜變薄,腺體減少,分泌胃酸和消化酶的能力下降,但還沒出現腸型細胞替代原有胃黏膜的改變。
● 第四步:完全性腸化生
胃黏膜為了自救,長出了類似小腸的細胞,好比給桌面貼了一層新貼紙,這種變化相對穩定,癌變風險較低。
● 第五步:不完全性腸化生
桌面新貼的貼紙質量差,也就是說細胞形狀混亂,和胃癌的關系更近了一步,風險明顯升高。
● 第六步:低級別上皮內瘤變
細胞開始不守規矩,排列紊亂,但還不算太壞,屬于“輕度叛逆”階段。
● 第七步: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細胞“徹底叛逆”,形狀怪異,幾乎等同于原位癌,離真正的胃癌只差一步。
● 第八步:浸潤性胃癌
癌細胞突破胃黏膜的限制,向深層或周圍擴散,此時已發展為真正的癌癥。
其中,哪些是“癌前病變”呢?
在這個過程中,第3步到第7步都屬于癌前病變,這些變化都容易發展成胃癌。
02
胃癌前的信號,
很多人以為是普通胃病
哪些癥狀提示,可能有癌前病變呢?
胃癌的癌前病變很隱蔽,甚至沒有明顯的體征,這使得很多人在早期難以察覺。然而,上腹部深壓痛可能是需要重點注意的體征。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一些不典型的癥狀,這些癥狀雖然不明顯,但卻可能是胃癌的早期信號。
● 消化不良和胃部不適:患者可能會感到隱隱作痛、反酸等,這種不適感可能在進食后加重,但往往不會引起足夠的重視。
● 進食后有飽脹感:即使吃少量的食物,也會感到胃部脹滿,這種飽脹感可能持續較長時間。
● 輕度惡心:患者可能會感到惡心,但不一定伴有嘔吐。
● 食欲缺乏:對食物的興趣明顯下降,甚至出現厭食的情況。
● 胃部灼熱感:患者可能會感到胃部有燒灼感,尤其是在進食后。
這些癥狀雖然不典型,但卻是胃癌早期可能發出的“警報”。如果這些癥狀持續存在,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群,更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實際生活中,胃癌一旦發現,往往就是中晚期,這時候的癥狀已經比較明顯,人們這時候才會意識到應該就醫。進展期胃癌常有以下表現:
● 便血、黑便:大便顏色變黑,或出現血便,這可能是胃癌導致的胃黏膜出血。
● 嘔吐:患者可能會出現頻繁的嘔吐,甚至嘔吐物中帶有血跡。
● 非特異性的體重減輕:短時間內體重明顯下降,且沒有明顯的減肥原因。
● 持續性上腹悶痛:上腹部持續的疼痛,疼痛性質可能與以往不同。
● 黃疸:鞏膜和皮膚變黃,這是由于腫瘤侵犯膽管或肝臟導致的。
● 腹水:腹腔內積液,導致腹部膨隆。
胃癌早期癥狀不明顯,且很多癥狀與普通的胃部疾病相似,這使得很多人在出現這些癥狀時,往往會不夠重視,自行服用一些胃藥,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此外,現代生活節奏快,很多人忽視了定期體檢的重要性,這也導致了胃癌早期難以被發現。所以,出現以上表現,尤其是早期的癥狀,都要引起足夠重視,盡早就醫。
03
篩查:
早期發現胃癌,這一步很關鍵!
▌誰需要篩查?
胃癌的發病率在40歲以上人群顯著上升,因此建議將40歲作為胃癌篩查的起始年齡,無論性別。
根據我國胃癌的流行病學特點,以下人群被建議作為胃癌篩查的重點對象:
● 胃癌高發地區人群:我國部分地區胃癌發病率較高,如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等地。
●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感染者患胃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數倍。
● 既往患有胃癌前疾病:包括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
● 胃癌患者的一級親屬:直系親屬(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胃癌。
● 存在其他高危因素:長期高鹽、腌制、熏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
▌怎么篩查?
圖源:CMT
1、血清胃蛋白酶原(PG)與Hp抗體聯合法
只需抽少量血,就能檢測胃蛋白酶原(PG)和幽門螺桿菌(Hp)抗體,也稱為“ABC”法,用于評估胃癌發生風險。根據結果,人群被分為A、B、C、D四組,胃癌風險依次升高。A組無需內鏡檢查,B組每3年、C組每2年、D組每年需做一次內鏡檢查。這種方法方便快捷,適合大規模篩查,尤其是對胃癌高危人群。
2、胃泌素17檢測
通過檢測血清中的胃泌素17(G-17)水平,可以判斷胃竇部或胃體部是否出現黏膜萎縮。結合血清PG檢測,能更準確地識別胃癌高風險人群,為后續的精準檢查提供依據。
3、上消化道鋇餐檢查
這是一種傳統的影像學檢測方法,患者口服鋇劑后,X線檢查可觀察胃的形態、黏膜變化等,若發現胃腔變小、狹窄、變形、僵硬、壓跡、龕影、充盈缺損、黏膜褶皺變化等可疑病變,需進一步做內鏡檢查。目前內鏡檢查已廣泛應用,基本取代X線鋇餐檢查,目前結合醫院實際情況,可酌情考慮使用上消化道X線鋇餐檢查進行胃癌篩查。
4、內鏡篩查
內鏡檢查及其活檢是確診胃癌的金標準,能直觀觀察胃黏膜病變,并取樣進行病理學檢查,盡管依賴設備和專業醫師,費用較高且有一定痛苦,但其對平坦型和非潰瘍性胃癌的檢出率遠高于其他方法。建議先通過非侵入性檢測篩選高風險人群,再進行針對性的內鏡精查,以提高篩查效率和患者接受度。
04
預防:
遠離胃癌,從這些小事做起!
1、重視幽門螺桿菌感染,但不要過度恐慌
幽門螺桿菌感染常見且易通過共餐、接吻傳播,但可通過規范藥物治療控制,感染會增加胃癌風險,但癌變過程漫長,不必過度恐慌。建議高危人群每2~3年、普通人群每5年進行一次呼氣試驗等檢測。感染后需遵醫囑采用“四聯療法”治療10~14天,并在4~6周后復查。日常應實行分餐制、餐具高溫消毒、保持個人衛生。
2、改變飲食習慣,從源頭上預防胃癌
●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全谷類食品:這些食品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有助于保護胃部細胞,減少患胃癌的風險。
● 少吃腌制、熏制、燒烤等不健康食品:這些食品中含有高濃度的鹽、亞硝酸鹽、多環芳烴等致癌物質,長期食用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 注意食品衛生質量:避免食用不干凈、過期、霉變的食品。霉變食品中含有黃曲霉毒素等致癌物質,長期食用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在烹飪過程中,要注意洗手、消毒餐具和廚具,避免交叉污染和食物中毒。保持良好的廚房衛生和餐具清潔習慣,有助于預防胃癌的發生。
● 控制飲食溫度:避免過熱或過冷的食品刺激胃部,減少對胃黏膜的損傷。
● 減少糖分攝入:過多的糖分攝入會導致血糖波動,促進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反應,進而增加患胃癌的風險。因此,應少吃甜食、糖果等高糖食品,控制糖分的攝入量。
● 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長期飲食不規律會導致胃部功能紊亂,胃部黏膜受損,增加患胃癌的風險。因此,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按時進餐,避免暴飲暴食,對預防胃癌非常重要。
3、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健康加分
吸煙和飲酒是誘發胃癌的兩大關鍵因素,煙草中的有害物質會損傷胃部細胞,增加癌變風險,酒精同樣會對胃黏膜造成刺激和損害,為了降低患胃癌的風險,應堅決避免吸煙和飲酒,同時也要盡量減少二手煙的暴露;長期的精神壓力可能會對胃部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增加患胃癌的風險,因此,也要學會調節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緩解壓力。
4、積極治療胃部疾病
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胃部疾病若未及時治療,可能逐步惡化,最終發展為胃癌。因此,一旦發現這些疾病,應積極接受規范治療,并定期進行胃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并處理潛在問題,從而有效降低胃癌的發生風險。
結語
胃癌的悲劇,往往始于我們對身體信號的忽視。別讓“我以為只是胃病”成為遺憾的開始,你的胃,比你想象的更需要被認真對待。
文章轉自:醫學論壇網
請把這篇文章轉發提醒所有人
我是巍子,急診科醫生,每天都會和大家分享更多的急救技能和健康知識!這個公眾號幫過許多人,救過許多命!
遠離悲劇,健康平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