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竹縣推進“兩蝦一稻”綜合種養模式以來,農戶收入顯著提升,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已然成為鄉村振興的新亮點。眼下,是今年第二季“高溫蝦”的收獲旺季,隨著這些膏滿肉肥的“高溫蝦”鮮活上市,填補了夏季供應空檔,豐富了百姓餐桌,也鼓起了蝦農的錢袋子。
清晨天剛蒙蒙亮,觀音鎮稻蝦養殖基地已熱鬧起來,村民們熟練地打撈起提前下好的捕蝦籠,將這些剛離水的小龍蝦火速地送往分揀處,經過大小分級、精準稱重,整齊碼進冷鏈車,按訂單奔向各地商超。
大竹縣蝦多多家庭農場負責人 首小東:我們流轉了440畝農田,發展稻蝦產業?,F在實行“一季稻兩季蝦”,這一季高溫蝦預計每畝能收150 斤左右,畝產值 3000 余元,主要銷往成都、重慶等地,按照現在的種養模式比傳統種植水稻每畝增收4500元左右。
這第二季“高溫蝦”,藏著稻蝦綜合種養的有機密碼。第一季蝦捕撈后,農戶們搶時整田插秧,等稻苗長到 30 公分,就精準投下蝦苗。1個多月里,蝦苗在稻蔭下啃雜草、吃害蟲,排泄物還能肥田,稻蝦互相 “搭臺”。到 7 月初,這些體態飽滿的 “高溫蝦”便陸續被捕撈上市,填補夏季供應空檔,讓稻田在水稻豐收前先迎來“第二重豐收”。
大竹縣水產發展中心高級農藝師 蔣順賓:稻蝦共作是一種生態循環模式,稻田為小龍蝦提供棲息地,小龍蝦的排泄物可以用來肥田。我們推廣“一季稻兩季蝦”模式,在栽種水稻時預留1米左右的投喂區和起捕通道,在秧苗生長到30公分后投放蝦苗,7月初就可以陸續捕撈成品蝦。這種模式養殖周期緊湊、畝均收益高,實現“一田三收”,資源利用更高效。
近年來,大竹縣立足 “農業出彩” 發展思路,創新推出 “平壩稻油小龍蝦” 產業模式,依托川東平行嶺谷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大力推進稻蝦綜合種養。如今,全縣稻蝦綜合種養面積已突破 3 萬畝,“一季稻兩季蝦” 的科學種養,實現了 “一田三收”,為鄉村振興持續注入強勁動能。
大竹縣委農辦專職副主任 谷亮:今年,我們積極發展“一季稻兩季蝦”稻蝦綜合種養模式,新增稻蝦共生二季蝦養殖面積5000余畝,新增產量達80萬斤。接下來,我們將不斷強化政策、人才、技術、保險、市場保障、做大養殖規模,延長產業鏈條,加強品牌建設,提升稻蝦產業綜合效益。
來源:大竹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