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臺海區域軍事演練進入高潮階段,海峽西南部及西部空域突發高強度對峙,空警500預警機多次深入臺島西側空域巡航,臺當局陷入全面被動應對狀態。
7月12日,多家臺灣媒體援引國際航空監測平臺flightradar24數據披露,多架空警500預警機與偵察型無人機連續在臺海西側空域執行任務,飛行時間持續延長。
相關飛行數據顯示,這些空中平臺在福建漳州至莆田一帶空域實施高頻次巡航,其航線設計緊貼所謂“海峽中線”,并與臺軍重點演練時段形成交叉覆蓋。
空警500的密集出動,不僅對臺軍演訓構成直接干擾,其搭載的被動電子偵察裝置更對臺方防空體系構成實質威脅。
區別于常規雷達主動探測方式,空警500采用無源偵測技術,通過接收目標電磁信號實施偵察。這種“隱蔽監聽”手段令臺軍難以捕捉其具體位置與行動意圖。有軍事分析人士指出:“這相當于有人潛伏在你家門口竊聽,而你卻無法判斷他是否仍在原地。”
更為棘手的是,在空警500與其他電子情報平臺的聯合監視下,臺軍任何雷達開機與通信指令均存在被即時截獲的可能性。
知情人士透露,臺軍原本計劃借此次演訓完成多套通信系統協同測試,包括新型數字化指揮系統與海空聯合作戰網絡。然而在空警500持續抵近的背景下,軍方被迫采取電磁靜默措施,壓縮信號頻段,甚至臨時叫停部分通信系統的啟用,以防止關鍵參數泄露。
這一應對策略引發兩難局面:關閉系統則演訓無法推進,啟用系統則情報可能外泄。一旦相關參數被完整記錄,未來沖突中臺軍通信網絡或將面臨“定向干擾”或“精準癱瘓”的風險。
臺軍對此形勢認知清晰,因此將原定臺海中部演習區域整體后撤至東部海域,部分項目甚至調整至島內進行。
除空警500外,大陸此次還部署了多種型號的無人偵察平臺與察打一體無人機,形成環繞臺島的立體偵察網絡。
媒體報道稱,自7月13日清晨起,超過十架無人機分別從臺島北部進入,經由花蓮線與臺東線兩側實施“U型包圍式”電子偵察,幾乎覆蓋全島電磁信號頻譜。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在臺東縣以東約150公里海域上空,13日下午出現疑似艦載直升機起降畫面,表明該區域存在海軍力量部署,與空中無人平臺形成協同作戰態勢。
由此可見,大陸不僅實施空中電子壓制,更通過海面艦艇配合實現數據實時共享。從戰術角度看,此舉有助于構建三維立體偵察打擊體系,為后續“實戰化演訓”奠定基礎。
在大陸偵察力量持續逼近、無人機環島巡航的雙重壓力下,臺軍聯合演習陷入全面混亂。
島內媒體公開承認,本次軍演暴露出“指揮紊亂、指令反復變更”的嚴重問題,多位臺軍將領坦言:“原計劃的三軍聯合演練被迫拆解為小規模單位操演,多數僅作象征性展示。”由于演習區域大幅收縮,各軍種在東部有限空域爭搶資源,相互干擾頻發。
例如一項預定的“空地協同打擊演練”因與地面防空系統頻段沖突被緊急取消,最終指揮官只能采用圖上作業方式進行模擬推演。
更嚴峻的挑戰在于,臺軍高層對大陸電子偵察能力的認知嚴重滯后,面對空警500與無人平臺構建的“空中信號接收網”,其現有電磁管理體系已顯疲態,電子戰指揮中心臨時調度甚至導致內部網絡癱瘓。
從本次對抗與演訓整體態勢來看,大陸在臺海方向正逐步轉向以“軟壓制”為核心的軍事策略。相較以往的大規模艦機繞島行動,當前更側重電子偵察、信號干擾與無人平臺部署,旨在實現信息主導權。
這種策略不僅有效降低直接沖突風險,同時也在進行對臺軍防御體系的“低成本實戰檢驗”。
長期關注臺海局勢的軍事專家表示,這種“非接觸式壓制”正是現代戰爭的前置部署形式,其核心目標并非立即爆發軍事沖突,而是以最小代價迫使對手付出最大防御成本,你是否認同這一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