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暮春時節京滬高速一處修路的地方,夜深人靜時忽然亮起紅光,一輛飛奔的理想L7電動車撞了一下立刻燒了起來,火很大,最后只剩下了黑色的車架。
這起事故不光奪走兩條人命,也暴露了電動車安全問題,當自動駕駛碰到極端路況,當電池撞擊后失控燃燒時,責任該算誰的?現在電動車賣得飛快這種慘事只是偶爾發生,還是行業里早就埋下的地雷突然爆了?
三個月過去了,痛失親人們的家屬還在等結果。
火光吞噬的事故現場
7月16日天津來的李先生在網上說,2025年4月10日晚11點17分在京滬高速山東修路的地方,一輛理想L7用109公里的時速撞上道路隔離墩,監控錄像顯示車子撞后滑了37米,車頭整個癟了下去,車子的骨架像干樹枝一樣斷開,然后電池砰的一聲爆炸。
火在短短一分鐘多一點的時間里燒遍了整輛車,當救援人員趕到時,車里兩個人已經被大火包圍,最終通過基因比對確認身份是天津市民李先生的哥哥和他的朋友。
現場目擊者描述火光在黑夜中高達十余米,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電解液氣味,家屬提供照片里顯示車頂整個癟了,車門熱得扭曲無法打開,滿地電池渣渣,還有燒焦的黑印子。
交警初步勘查認為事故也許是修路路段的提醒標志不夠,但是車撞了之后火怎么燒起來的還得好好查查。
這并非理想L7首次引發關注,以前就挺受關注的,去年廣東清遠那事兒,一輛理想L7飆到時速178公里,猛撞卡車,車頂都飛了,A柱B柱也斷了,倆人沒了,當時廠家說是超速的鍋,這次京滬事故又來了,撞完就著火這風險真是要命。
家屬們問了三個月,死活不給行車數據
三個月后天津市民李先生依然深深懷念著他已故的哥哥,他跟記者說哥哥開了十五年車,出事那天晚上,車經過正在修的路時突然不受控制了。
“我哥說理想L7的高速路自動駕駛很棒,為啥事前30秒卻突然掉鏈子?”李先生秀出他和理想客服的聊天記錄,車企僅口頭告知“駕駛員已接管”卻拒絕提供EDR(車載事件數據記錄系統)的完整數據。
更讓家人們迷惑不解的是車子的緊急呼叫功能也沒立刻啟動,按理想官方的說法撞車后系統會自己聯系救援,但李先生查到的通話記錄卻顯示事故后過了十二分鐘才收到車企的短信,“要是系統沒問題,也許能多爭取些救援時間。”李先生難過地說。
面對一再追問理想汽車一直說“車輛無質量問題”,還說已配合警察叔叔調查但大家好像不太相信這種說法。
汽車行業專家指出電動車出了事,“EDR數據是還原事故的關鍵,不過現在沒規定必須公開這些數據,所以車廠有時會挑對自己有利的說。”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的王磊研究員也這么覺得。
理想L7的安全表現總是大家關心的熱點,一方面它在碰撞測試中表現超好,車內乘客安全指數直接爆表,簡直像開了金鐘罩,籠式車身設計和多個氣囊配置,大家都覺得這是它最大的優勢。
另一方面多起事故暴露出潛在風險,比方說廣東清遠去年有車子開到178碼,砰的一下車頂都飛了,還有2025年1月湖北荊州五輛車撞一塊兒,理想L7的安全氣囊卻沒打開,車主質疑“需多高時速才能觸發”。
這次事故大家爭論的重點是電池安不安全,中保研測試時理想L7電池包被鋼針扎了一下,只是冒了點煙,沒有著火,可是事故里為什么火那么大呢?專家猜想可能是撞車撞壞了電池包的密封,電解液漏出來碰到明火就炸了。
“電池熱失控的臨界點受多種因素影響,實驗室環境與真實事故存在差異。” 清華大學汽車學院的張明教授這樣說了。
更讓人好奇的是車輛的駕駛輔助,家里人說公司表示出事前它已關閉但沒說為什么,若系統因誤判如誤識別維修路段標識,或突然失效而退出將對行車安全構成重大威脅,此前有用戶投訴稱理想L7在正常行駛中因誤識別廣告牌觸發緊急制動,暴露出算法缺陷。
速度與安全的平衡
隨著智能化,電動化加速推進車輛性能不斷提升,性能是上去了,可安全這根弦是不是也該跟著緊一緊?就說理想L7吧,在高速路上狂奔的時候萬一有個急事兒,那老式的剎車系統真的靠譜嗎?
照著估算車子每小時跑178公里時,想完全停下理論上要滑行130到150米,而此次事故中駕駛員在120米距離內未能剎住。
行業數據顯示2023年電動車著火概率是0.96%,雖然比油車的1.5%低一些但是電池燒起來后很難徹底滅掉這事兒讓人有點擔心。
為此2025年4月實施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新規明確電池熱失控后需在2小時內無起火,煙也不能進車里,可是理想L7是前年出的,它能做到這些嗎?是否符合新規要求仍存疑。
專家呼吁車企應加強極端工況測試,好比車禍后電池穩定性,剎車靈不靈這種,還要建個更亮堂的數據分享法子,出事后趕緊把車子數據給用戶和管事的人瞧瞧,董揚強調技術更新別拿命填,汽車業的安全是根基。
事故過了三個月后的今天李先生還在等一份書面報告,他對記者說已請律師起訴理想汽車,要公開EDR數據和電池圖紙。
“我不想要補償,只想搞清楚我哥為啥沒跑掉。如果車子有些奇奇怪怪的設計問題,必須讓很多人都明白。”很多車主都支持他這個想法,這里面有2023年清遠事故遇難的人的家屬。
2025年7月工信部啟動新能源汽車安全專項檢查,重點核查碰撞后電池熱失控防護,輔助駕駛系統可靠性等指標,而且《新能源車事故救命指南》升級版也要來了,明文規定車企撞車后15分鐘內必須交出車輛數據。
如今新能源汽車銷量就像坐火箭一樣突破了三千萬輛,理想L7的事故并非個例,從2023年廣東清遠那次讓人揪心的事故再到2025年京滬高速上發生的慘劇,每一次閃爍的火苗都在悄悄提醒我們,絕不能以生命安全為代價,否則就本末倒置了。
正如李先生說的“實情不單是一個家的渴求,也是全社會對汽車安全的期待”,當智能汽車開向遠方怎樣在速度和安全間找著平衡?這也許是車廠和業界要不停尋思的大題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