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川江)長(津湖)戰役也即是我們所講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
1950年11月21日,在朝鮮的“聯合國軍”進至進攻開始線,完成了“總攻勢”的一切準備,并于24日全線發起進攻。
志愿軍故意示弱,驕縱敵軍和誘敵深入。至25日,西線“聯合國軍”已全部被誘至預定戰場,進入了一個西起清亭里,經泰川、云山、新興洞到寧邊以東的約140公里的弧形突出地帶的大口袋里,兵力分散,側翼暴露,后方空虛。而在這個大口袋的口上,集結著西線志愿軍六個軍。
東線美陸戰第1師和陸軍第31團級戰斗隊被誘至長津湖地區,志愿軍第9兵團第20、第27軍正在周圍山地隱蔽待敵,戰機來到了。
11月25日黃昏,在清川江以北整個西線的寬大正面上,自西至東,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0軍于博川向英軍第27旅、第66軍于泰川向南朝鮮軍第1師、第39軍于寧邊向美軍第25師、第40軍于球場方向向美軍第2師、第38軍于德川向南朝鮮軍第7師、第42軍于寧遠向南朝鮮軍第6師和第8師,開始了全面出擊。兩天以后,東線的志愿軍第20、第27軍也向長津湖之敵開始了進攻,經一夜戰斗,將敵分割包圍在下碣隅里、柳潭里、新興里、古土里等處。
西線,由志愿軍副司令員韓先楚組織前進指揮所,統一指揮左翼的第38、第42軍,首先殲滅偽第七、第八兩個師,迅速打開了戰役缺口。一方面,徹底切斷了“聯合國軍”東西兩個戰場的聯系;另一方面,可由此橫切到西線“聯合國軍”的后方,實現戰役大包圍。
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沃克在11月27日天亮的時候意識到,由于南朝鮮軍隊第2軍的土崩瓦解,“聯合國軍”的側翼已完全暴露在志愿軍的打擊面前。
沃克將軍命令土耳其旅的先頭部隊從價川出發,向嘎日嶺而來;騎兵第1師奮力趕往順川附近,以擋住了中國軍隊前進的洪流;同時,從第1軍中抽出英國第27旅,派其前往東側增援。
27日黃昏,沃克又果斷地對集團軍下達了全線后退的命令,以挽救整個集團軍于危局之中。
沃克將南朝鮮第2軍殘部歸美第9軍指揮,集團軍預備隊美騎兵第 1 師也由美第9軍指揮,部署在順川北倉里一線,以阻擋志愿軍從東翼缺口向集團軍后方的迂回。此外,把英第27、第29 旅配屬給美騎兵 1 師,以加強該師的兵力。
同時,將美第25師的指揮權由第9軍轉隸給美第1軍。這樣,美第8集團軍的一線部隊就變成了美第1軍和第9軍一西一東兩個軍,兩軍的分界線為美第25師和第2師的結合部。
美第1軍應當后退到新安州附近,確保清川江邊的新安州橋頭陣地;美第9軍則后退到安州-軍隅里一線。位于北倉里的南朝鮮第6 師第7團和第19 團(南朝鮮第2軍僅剩的兩個未崩潰的團),要盡量確保陣地,等待美騎兵第 1 師前來增援。
該計劃就是將整個集團軍后退到清川江一線,并以美騎兵1師配屬兩個英軍旅構成集團軍的新東翼,以形成一條新的連貫戰線。
然而,11 月 27 日下午 6 點,志愿軍第38軍和第42軍分別從德川、寧遠出發,開始向美第 8 集團軍后方實施雙重迂回。
志愿軍第38軍第113師于28日早上8時先敵插到三所里,切斷了美騎兵第1師部隊;并分兵占領了龍源里,關閉了美第2師南撤的大門,美第9軍所屬部隊陷入了志愿軍的三面包圍中,震動了西線“聯合國軍”的整個戰線。
供美第8集團軍向南撤退的公路有四條:最西面的一條為安州-肅川公路,美第1軍的南朝鮮第1師和美25師將沿這條公路退到肅川;往東,是西北東南向的安州-順川公路,美24 師將從這條公路退進順川;再往東的一條為軍隅里-順川公路,美 2 師配屬土耳其旅將從這里退到順川;最東面的一條為北倉里-順川公路,美騎兵 1 師和南朝鮮第 6 師的兩個團已在這條公路上設置了三道阻擊陣地,構成了集團軍的東側后。
11 月 29 日,美第8集團軍放棄清川江一線,開始向“平壤防線”退卻。由此,聯合國軍在圣誕節前打到鴨綠江邊從而結束朝鮮戰爭的計劃已毫無希望。
12月2日,彭德懷適時下令志愿軍停止追擊、各部轉入休整。西線“聯合國軍”在志愿軍六個軍的打擊下,美第2師、土耳其旅、南朝鮮第2軍完全失去戰斗力,美第25師受到重創,美騎兵第1師、美第24師也傷亡重大。
然而,“聯合國軍”的撤退步伐并未就此停止,在一個星期之內一氣后撤了250公里,回到了“三八線”,成了美軍歷史上少有的大撤退。麥克阿瑟的“圣誕節前結束戰爭的總攻勢”也變成了由清川江到“三八線”的總退卻。中國人民志愿軍徹底扭轉了朝鮮戰爭的戰局,將戰線從中朝邊界附近一直推進到了“三八線”。
在東線,長津湖東岸新興里的美第31團級戰斗隊被志愿軍圍殲,而美陸戰第1師在志愿軍第9兵團圍攻下,沿著柳潭里-下碣隅里-古土里-真興里的長隘路一路退卻。由于 12月8日夜的罕見降溫,美陸戰第1師趁著志愿軍因缺乏防寒服裝和設施而失去攻擊能力,僥幸架通了水門橋,越過黃草嶺山口,逃到了興南港。12月23日,美第10軍全部從興南周圍的橋頭堡陣地登船,開始撤回到南朝鮮的釜山港。
雖然在1950年9月份,根據所謂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81-1”號文件,美國在朝鮮的作戰方針是,一旦中蘇大部隊進入三八線以北,美軍就撤退回三八線以南不與中蘇接觸。但是,在跨過三八線之后,美國的胃口越來越大,到10月份之后,美軍的指導政策就是一旦中國介入,美軍若是能就地防御,則就地打退中國進攻;若是能反推更好,不到萬不得已不要撤退。
第二次戰役遭到志愿軍嚴重打擊后,美參聯會的意見也是優先防御反擊,打退志愿軍進攻,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也曾想在肅川、順川、新成川一線組織防線,但是沒有成功。麥克阿瑟認為對手攻擊太猛烈,沒辦法組織防御,命令“聯合國軍”撤退至“三八線”。
“聯合國軍”為什么在清川江和長津湖遭我志愿軍突然打擊之后就一直退出了北朝鮮?為什么沒有在平壤——元山的蜂腰部建立防御線?為什么沒有在北朝鮮興南地區建立橋頭堡陣地。
顯然,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為“聯合國軍”在北朝鮮遭遇了徹底的失敗,其在戰役戰術上有著不可克服的弱點。
一是丟失了戰役主動權,不得不退卻。由于“總攻勢”前,麥克阿瑟對志愿軍參戰兵力估計不足,認為即使有少量的志愿軍參戰,“聯合國軍”也足以應付。因此,為了追擊人民軍與占領北朝鮮,戰役布勢采取的是“掃蕩模式”,而不是為了大規模交戰。
由于朝鮮半島地形的原因,隨著越向北推進,“聯合國軍”的兵力越分散,拳頭分開成了手指。西線美第8集團軍在北朝鮮的第一線兵力則為3個軍共 13 萬人,戰斗正面寬度為80公里。如果這13萬人按照計劃全線進抵鴨綠江,到時候其戰斗正面的寬度就會逐漸變成 200公里以上。
以如此少的兵力去進攻如此寬廣的戰線,無疑會使原本完整的戰線隨著北進漸漸變成一段一段,兵力分散,最后變成任人魚肉的對象。
東線美第10軍和南朝鮮第1軍一線兵力為 11 萬人,兵力分散在長津湖水庫、惠山鎮、清津等廣大地區,極易被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隔在兩個集群中間的是朝鮮中北部的重巒疊嶂,東西向寬 80 公里。在這段距離上,“聯合國軍”沒有一兵一卒。
也就是說,美第 8 集團軍和第10軍不但被分割在了東西兩個戰場上,而且,美第8集團軍的東翼和美第10軍的西翼是完全暴露的。更可怕的是,美第8集團軍的最危險的東翼是戰斗力很弱的南朝鮮第 2 軍,這等于在把肥肉往對手嘴里送。
因此,“聯合國軍”在戰役布勢上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弱點,在不利的地形條件和戰場時機下,遭到志愿軍有力反擊,迅即丟掉了作戰的主動權,不得不轉入防御或者退卻。
二是兵力不足,難以在蜂腰部組織防御。為了加強“總攻勢”的進攻力量,美第8集團軍將擔負后方“清剿”任務的美第25師及配屬該師的土耳其旅調往前線,參加西線的進攻。
隨著美騎兵第1師和土耳其旅這兩支預備隊投入交戰, “聯合國軍”總部則將剛到朝鮮的美第3師和英第29旅分別調往東線和西線擔任預備隊。
戰至12月1日,西線“聯合國軍”,土耳其旅、南朝鮮第2軍已經完全失去戰斗力,美第2師遭到殲滅性打擊,美第25師受到重創,美騎兵第1師、美第24師均傷亡巨大;比較完整的只有英第27、第29旅及美空降第187團。而東線的美第31團戰斗隊被殲,美陸戰第1師被分割包圍,自身難保。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在肅川、順川、新成川一線組織比較堅固的防線,只能利用機動優勢脫離志愿軍,撤到“三八線”整頓隊伍和防線。
在東線美陸戰第1師逃出生天后,美第10軍固守咸興地區(由于有港口,后勤補給是不成問題的),雖然對志愿軍的后方威脅很大,但既然西線“聯合國軍”撤退到了“三八線”,也就起不到配合正面的作用。
因此,“聯合國軍”既不能在蜂腰部建立防線,也不能在興南保留橋頭堡。最佳的選擇,是利用其機動能力和空中掩護,擺脫志愿軍的追擊,撤退到“三八線”,建立起橫亙朝鮮半島的完整防線。
三是態勢不利,翼側受到了威脅。志愿軍第 50、第66、第39、第40 軍向美第1軍和第9軍發動正面進攻的同時,第38軍和第42軍打垮戰斗力薄弱的南朝鮮第 2 軍,一舉摧毀美第 8 集團軍薄弱的東翼,在德川、寧遠打開缺口。隨后,38 軍和 42 軍從缺口涌入,迅速迂回,切斷美 1 軍和美 9 軍的退路。
此時,美第 8 集團軍的西翼兵力分散,當南朝鮮第2軍團被殲滅后,東翼暴露。美第 8 集團軍在西線面臨著兩個重大的危險:集團軍的正面防線極有可能被突破,遭到擊潰;或者是整個集團軍將會被裝進口袋,遭到全殲。
好不容易撤到肅川、順川、新成川一線,沃克把新開到的英第 29旅派到平壤以北的防御陣地,打算沿平壤至元山的東西公路在朝鮮狹窄的蜂腰部形成一道防線。但是,志愿軍第42軍卻在平壤東北25英里處的松川將公路切斷。
在受到翼側威脅的情況下,沃克只得下令撤出平壤,并把英第29旅留作后衛掩護撤退,一道參加掩護的還有英第27旅、美第25師和南朝鮮第1師。
顯然,受朝鮮半島地形的影響,中部山地易被志愿軍迂回和滲透,美軍防線東翼極易受志愿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在地形有利的臨津江,讓美第8集團軍和第10軍合兵一處,更便于建立一條完整、安全的防線。
四是后勤不濟,難以持續作戰。美英軍的機械化部隊,重型裝備多,其作戰威力的發揮依賴于后勤保障。西線美第8集團軍在向鴨綠江推進過程中,每天需要量為4000噸后勤補給物資,而空運量每天只能保證1000噸,一旦被切斷了補給線,在北朝鮮嚴寒的冬天,為4個美軍師和4個南朝鮮師提供空投補給是遠東空軍所做不到的。
而在東線,除了下碣隅里的簡易機場能起降運輸機,在之后的至真興里的長隘路上只有依靠空投了,且不說能否安全回收空投物資,就是糟糕的天氣情況以及是否有足夠的降落傘等這些問題,就夠遠東空軍運輸司令部頭大了。
這也說明了,第8集團軍被迂回包圍了或者是翼側受到威脅時為啥要跑路?雖然志愿軍的機動能力比不上美軍,但一旦美軍停下來建立防線,就給志愿軍留出了切斷“聯合國軍”后勤補給線機會。
五是無法應對志愿軍的靈活戰術。在作戰過程中,美軍意識到志愿軍靈活機動的戰術是難以對付的。
在11月25日到26日凌晨的夜戰中,美第2師的一線各連幾乎都遭到了猛烈的打擊,傷亡慘重。其所屬第9團1營B連的遭遇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在志愿軍的手榴彈雨下無一例外地傷亡過半。
在這次空前激烈的夜戰中,志愿軍第40軍的進攻極有特色:該軍面對火力優勢的美軍,沒有采取硬碰硬的猛沖,而是巧妙地隱蔽在離美軍陣地不遠的地方,和美軍互投手榴彈,讓美軍的強大火力無從發揮,一點一點地消耗美軍的有生力量和手雷,最后磨光美軍的戰斗力。
這些被擊退、傷亡慘重的美軍連中沒有一個是被志愿軍第40軍的直接沖鋒打敗的,而都是因為無法承受長時間手榴彈交戰所帶來的嚴重傷亡。
11月29日晨,美第8集團軍開始總退卻。美第1軍軍長命令部隊每隔5-6公里設一道阻擊線,想要節節抗擊,讓撤退變得更有秩序。
可志愿軍并不是簡單地跟在美軍后面,而是頻繁組織小部隊實施縱深穿插。美軍往往防線還沒有建成,就遭到志愿軍的迅猛打擊。
由于志愿軍善于揚長避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發揮近戰夜戰特長,使美軍難以應付,不得不與志愿軍脫離接觸,來發揮重武器和空中力量的優勢。
六是在充滿仇恨的國土上,失敗的軍隊是難以立足的。在“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占領北朝鮮期間,大約2000名南朝鮮警察和“西北青年團”右翼組織充當“北伐”前鋒隨之也進入了北朝鮮。這些人根據南朝鮮的《國家安全法》隨意處決與朝鮮勞動黨有聯系的人,由于朝鮮勞動黨政府的社會基礎相當廣泛,幾乎每個北朝鮮人都會成為報復的對象。
在北朝鮮,作為南朝鮮警察和“西北青年團”武力后盾的“聯合國軍”,自然也能深刻地感受到這片國土上的仇恨。一支突然遭到攻擊而被打敗的軍隊,在一片語言不通、充滿敵對情緒的國土上,除了跑路還能有什么作為?
12月24日,清(川江)長(津湖)戰役(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正式劃上了句號,中國人民志愿軍讓美軍創下了其歷史上最大的敗績。麥克阿瑟已經來一次“一比一萬”的賭局,還要再來一次,想要占領整個北朝鮮。然而,這場賭局一旦遭到了志愿軍的打擊之后,也就成了一場總退卻。麥克阿瑟那句“讓小伙子們回家過圣誕節”的承諾,從此成了遺笑天下的一句空話。
毛澤東主席、周恩來都說過,能不能打的問題,“兩三個月就解決了。敵人大炮比我們多,但士氣低,是鐵多氣少”。“經過三個多月的時間,證明我們能夠把敵人打退,我們把美帝國主義打回到三八線附近了”,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爭戰局。
中國人民志愿軍和當時的“世界老大”打了一仗,不但沒有處于下風,還從鴨綠江附近推進到了“三八線”。這一結果給新生的古老中國無論是在民族自信和國際地位等方面都帶來了重要的影響。
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都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勝利而歡欣鼓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中華民族的國際形象顯著改變,中國軍隊的國際威望空前增強。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