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崇瑞
北京萬安公墓,有座不顯眼的普通墓碑,上面刻著:
- 在我國,第一位把現代科學的婦幼衛生知識從城市大醫院送到農村;
第一位提倡新法接生,是全世界最先培訓接生婆的人;
第一位在我國創辦助產教育,辦起了示范性的助產學校及附屬醫院,并把培養的骨干分派到邊遠落后地區;
第一位在20世紀30年代即提供并辦起節制生育指導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第一任婦幼衛生司司長局局長。
長眠于這座公墓中的,是中國婦幼衛生事業的拓荒者楊崇瑞先生。我國婦科的開拓者林巧稚,當年從協和醫學院畢業后、留在協和醫院工作時,最早就是在楊崇瑞先生的指導下開始實習的。
被林巧稚尊為“老師”的楊崇瑞先生1891年出生于通縣。1917年,畢業于協和醫學院并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25年,被選送到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進修婦產科,被國際婦產科權威威廉教授視為她最好的兩名學生之一。
1931年,北平國立第一助產學校,楊崇瑞校長(左一)和學員
有數據顯示,1920年至1930年我國產婦死亡率達15‰、嬰兒死亡率達150‰至300‰,而同期英、美、法的產婦死亡率是3‰至5‰,嬰兒死亡率是80‰至90‰。
楊崇瑞考察了國外的公共衛生事業和助產教育后,認為:要讓中華民族鏟掉“東亞病夫”的恥辱柱,就必須發展公共衛生事業。此后,她立下了“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奉獻給祖國的婦幼衛生事業”的志向,回國后毅然離開已卓有成績的婦產科臨床工作,轉入當時還不被重視的群體保健事業。
1929年,她多方呼吁,排除困難,籌建了北京國立第一助產學校和附屬產院。1933年,又創辦了南京中央助產學校,并親任校長。她治學嚴謹,把“犧牲精神,造福人類”定為學校的“校訓”,在全國相繼建起了60余所助產學校,培養了大批婦幼衛生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30年代初,她以醫學家的遠見卓識、預見到了我國的人口問題,提出“限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的主張。當時,她主編了《節育訊》,創辦了“節育指導所”,是我國倡導計劃生育的先驅。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楊崇瑞參加了中國紅十字醫療隊,投身于抗戰救護工作。
1948年,楊崇瑞被國際衛生組織聘為聯合國婦幼衛生組副組長。1949年,居住在美國的她聽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滿懷報效祖國的愿望,毅然謝絕朋友們的挽留,放棄聯合國的高薪和要職,輾轉返回祖國。
1929年,楊崇瑞在給嬰兒做健康檢查
回國后,她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并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第一任婦幼衛生局局長。后來,她因為提倡計劃生育被劃為右派、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她無怨無悔,繼續致力于我國的婦幼衛生事業。
楊崇瑞一生都過著粗茶淡飯、素衣布鞋的儉樸生活,且一世忙碌、終生未婚。她這樣說:“我和婦幼衛生事業結了婚,全中國的兒童都是我的孩子。”
1983年7月20日,楊崇瑞因白血病逝世于北京。臨終前,她把一生積蓄的6.9萬元人民幣和書籍雜志全部捐贈給了國家。此去數十年,如去向楊先生叩安,愿先生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