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南建武老師荷花攝影,如品一幀流動的水墨長卷,似賞一方凝固的篆刻精品。鏡頭下的殘荷枯葉,褪去了盛夏的喧囂,卻以凋零之姿綻放出驚心動魄的美——這是生命輪回的詩意,是東方美學的凝練,更是一位藝術創作者以心觀物、以情入景的精神寫照。
立意:于凋零處見乾坤
藝術的高下,首在立意。 南建武老師 的荷花攝影,最動人處莫過于那份穿透表象的深邃立意。鏡頭聚焦的雖是殘荷,卻絕非對衰敗的簡單記錄。枯萎的花瓣蜷曲如篆字的筆觸,斑駁的荷葉脈絡似歲月的掌紋,水珠在枯葉上的停留仿佛時光的凝眸——這些細微的意象被賦予了超越物象本身的哲思,將“凋零”轉化為“重生”的序曲,將“殘缺”升華為“圓滿”的注腳。
這種立意的精準,源于對自然生命的深刻洞察。荷花在中國文化中本就承載著“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而 南建武老師 更獨辟蹊徑,捕捉其凋零之時的風骨。他鏡頭下的荷花,不再是文人畫中常見的清雅符號,而是 兼具“留得殘荷聽雨聲”的禪意與“零落成泥碾作塵”的堅韌。
一片蜷曲的花瓣,在光影中若隱若現,既似老者佝僂的脊背,又像孩童蜷縮的睡顏,生命的厚重與純粹在此交織,觀者目光觸及的瞬間,便不由自主地被引入對時光、對存在的遐思。
更為難得的是,這份立意并非孤懸于畫面之外的空洞概念,而是與每一片荷葉、每一縷光影緊密相融。當鏡頭以低角度捕捉殘荷與水面的倒影時,現實與虛幻的交織恰如“鏡花水月”的禪語;當逆光勾勒出枯葉的金邊時,明暗的博弈暗合“否極泰來”的哲思。
這種“意與境偕”的表達,讓攝影作品超越了記錄的功能,成為承載精神內核的藝術載體。
構形:承傳統技法鑄現代幀相
南建武老師的攝影構圖,堪稱“以鏡頭作筆墨,以光影為丹青”。畫面中每一處線條的走向、色塊的分布、虛實的映襯,都深植于中國傳統藝術的沃土,卻又在攝影這一現代媒介中煥發新生。
傳統繪畫中的“經營位置”之道,在其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株殘荷斜出畫面,其曲線如書法中的行草,既打破了橫平豎直的刻板,又以“勢”的延伸引導觀者視線;水面的倒影與實景構成對稱,似山水畫中的“開合”之法,左實右虛間形成視覺的呼吸感。這種構圖不是對古法的機械復刻,而是將“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韻律感轉化為鏡頭語言——留白處并非空無,而是為觀者預留了想象的空間;繁密處并非堆砌,而是通過光影層次形成節奏的遞進。
色彩的運用更顯匠心。 南建武老師 深諳“墨分五色”的真諦,以荷葉的墨綠、赭黃為基調,輔以水面的淡青、殘陽的暖金,在有限的色域中營造出豐富的層次感。尤為精妙的是,這種色彩邏輯暗合其篆刻藝術中“朱白相生”的美學——正如印章中朱砂的濃烈與留白的素凈形成張力,其攝影作品中枯黃的荷葉與澄澈的水面、濃墨的陰影與斑駁的光斑,亦在對比中達成平衡。
一片殘荷的暗褐與露珠的亮白,恰似篆刻中刀痕的深邃與印泥的鮮活,于極簡中見豐富,于克制中見張力。
透視與明暗的處理,則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鏡頭時而以長焦壓縮空間,讓荷葉的脈絡與遠處的天光形成平面化的構成,如工筆畫般精致;時而以廣角拉伸視野,讓近景的殘荷與遠景的朦朧形成縱深,似寫意畫般空靈。
光影的運用更具戲劇性:側光雕琢出荷葉的肌理,如篆刻中的“沖刀”般利落;逆光穿透枯葉的孔洞,似“切刀”留下的斑駁,每一處明暗交界,都是對“陰陽相生”哲學的視覺詮釋。
尤為動人的是南建武老師鏡頭下荷花與光影的互動,似將篆刻中“金石氣”與“書卷氣”的交融,化作了流動的視覺詩篇。
清晨的薄霧漫過殘荷,逆光中枯黃的葉片透出細密的孔洞,如篆刻中歷經歲月侵蝕的石紋,每一道裂痕都藏著時光的故事;暮色里的余暉斜照水面,荷葉的陰影在漣漪中舒展,像極了印章鈐印時暈開的朱紅,朦朧中透著沉穩的力量。
這種光影的敘事,暗合傳統美學中“虛實相生”的妙趣。實處是殘荷的肌理、水珠的光澤,如篆刻中清晰可辨的文字線條;
虛處是氤氳的水汽、模糊的倒影,似印石邊緣被歲月磨平的棱角。虛實之間,觀者既能觸摸到生命的質感,又能感受到意境的空靈——恰如欣賞一方好印,既驚嘆于刀法的精準,更沉醉于留白的余韻。
而那些殘荷與水面構成的幾何關系,更藏著篆刻布局的匠心。斜出的荷梗如印文中欹側的筆畫,平衡著畫面的重心;交疊的荷葉似印章中穿插的文字,在避讓中形成巧妙的呼應。 這種“增之一分則太密,減之一分則太疏”的分寸感,讓每幀畫面都如經過反復推敲的篆刻作品,于克制中見豐富,于簡約中見萬千。
拓界:破畫框之限拓意境之維
攝影作為“框內藝術”,其邊界本是鏡頭的物理限制,南建武老師卻以藝術巧思打破了這重桎梏,讓畫面在有限的幀幅中生長出無限的空間感——這正是其作品最具突破性的特質。
觀其作品,常生“畫外有畫”之感。一片殘荷的斷莖指向畫面左側,雖被邊框截斷,卻以其傾斜的角度暗示著延伸的可能;水面的波紋從右下角蔓延至中央,其漸弱的弧度讓人聯想到框外未被呈現的廣闊水域。這種“藏露”之道,恰如中國園林中的“曲徑通幽”,不將景致全盤托出,而是以局部暗示整體,以有限引導無限。觀者在凝視畫面時,不自覺地調動想象去填補框外的空白,此時的攝影作品便成為連接現實與想象的橋梁,藝術的空間由此從二維幀面向三維心靈拓展。
這種對“框外空間”的開掘,與 南建武老師 長期浸淫篆刻藝術密不可分。篆刻講究“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一方印章的邊界雖為石材所限,高明的創作者卻能通過文字的疏密、線條的張弛,讓觀者感受到印外的氣韻流動。
南建武老師 將這種“小中見大”的智慧移入攝影:畫面中的荷葉如篆刻中的文字,是“有”的載體;留白處如印石的余白,是“無”的延伸。“有”與“無”的相生,讓攝影的幀框不再是束縛,反而成為激發想象的起點。
當一片殘荷的影子投射在水面,光影的交錯模糊了現實與虛幻的界限;當枯萎的花瓣懸于半空,似落未落的瞬間凝固了時間的流動——這些畫面早已超越了“框內作圖”的匠氣,抵達了“境生象外”的境界。此時的攝影,已不僅是視覺的藝術,更是心靈的修行:創作者以鏡頭為媒介與天地對話,觀者以目光為橋梁與創作者共鳴,藝術的空間便在這雙向的奔赴中無限延展。
印心:以篆刻之魂鑄荷影之韻
在南建武老師的荷花攝影中,處處可見篆刻藝術的基因密碼。這種滲透并非刻意的模仿,而是長期藝術實踐沉淀后的自然流露,是“印心”與“荷影”的精神共鳴。
篆刻藝術中“朱白對比”的視覺張力,在攝影作品中轉化為荷葉與水面的明暗交響。正如印章中朱砂的熱烈與留白的沉靜形成張力,其鏡頭下枯黃的荷葉(如印泥之朱)與澄澈的水面(如印石之白)也在對比中達成平衡。更精妙的是,這種對比并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荷葉的邊緣常泛著陽光的金邊,似朱砂在歲月中暈染的痕跡;水面的倒影偶有荷葉的暗影,如留白處不經意的墨漬——這種“朱中有白,白中有朱”的交融,恰是篆刻“計白當黑”理念的影像詮釋。
篆刻中“刀味”與“筆意”的結合,在攝影中化為線條的剛柔并濟。 南建武老師 鏡頭下的荷梗,如篆刻中挺拔的豎筆,以利落的線條撐起畫面的骨架;蜷曲的花瓣則似篆書的圓轉筆畫,以柔美的曲線增添韻律。尤為動人的是荷葉的脈絡,既如刻刀劃過石面的深刻,又似毛筆暈染宣紙的溫潤,剛柔相濟間,盡顯“既雕既琢,復歸于樸”的藝術境界。
更深層的共鳴在于“以心印物”的創作態度。篆刻講究“治印如治心”,每一刀的深淺緩急都映射著創作者的心境;
南建武老師 的攝影亦如是,每一次快門的按下都是與自然的對話。他鏡頭下的荷花,沒有刻意的擺拍,沒有過度的修飾,只有對自然本真的敬畏與捕捉:雨后荷葉上的水珠、風中殘荷的搖曳、晨光中荷葉的露珠,都是瞬間的記錄,卻因注入了創作者的情感而成為永恒。這種“物我相融”的狀態,讓攝影作品超越了技術的層面,成為心靈的鏡像。
結語:于荷影中見東方美學的當代綻放
南建武老師 的荷花攝影,是一次東方美學的當代實踐:它以攝影為媒介,卻承載著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內核;它記錄的是自然之景,卻映照出創作者的心靈世界。
從立意的深邃到構圖的精妙,從框內的經營到框外的拓展,從篆刻基因的滲透到自然生命的禮贊,每一個細節都在訴說著一位藝術創作者對美的執著追求,對傳統的深刻理解,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在這個圖像泛濫的時代,這樣的作品如一股清泉,提醒我們:真正的藝術不在于技法的炫技,而在于精神的深度;不在于題材的獵奇,而在于情感的真誠。當我們凝視這些荷影時,看到的不僅是殘荷的凋零之美,更是一位創作者以藝術為舟,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擺渡的執著身影——這或許就是 南建武老師 作品最珍貴的價值:它讓我們相信,東方美學的種子,總能在當代藝術的土壤中綻放出新的芬芳。
本文作者:趙勇 趙小毛 林子榆 羅俊 黃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