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朱成呈
北京酷熱的七月,一件皮衣再次引發熱議。
7月14日,英偉達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與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的兩張合影在社交平臺流出。在照片中,黃仁勛穿著標志性的黑色皮衣,即便當日北京氣溫高達35℃。他與雷軍站在一輛小米SU7旁,面帶笑意、豎起大拇指。
這場“重逢”迅速登上熱搜,也引發外界對雙方關系走向的諸多聯想。
兩天之后的7月16日,黃仁勛出席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鏈博會)開幕式,這是他今年的第三次訪華。在當日媒體交流中,他表示“很想買一輛小米汽車”,并稱“我們在許多方面與小米有著緊密合作”。黃仁勛指出,過去五年。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發展“可能是全球最令人驚訝的”。
黃仁勛與雷軍的交集可追溯至2013年。當時,小米3旗艦手機發布,黃仁勛登臺介紹英偉達為小米定制的Tegra 4芯片。12年后,兩家公司從手機芯片再度交匯于輔助駕駛領域。據悉,小米汽車SU7搭載的是英偉達Orin系列輔助駕駛芯片。
這場合影背后,或許不只是一次普通的老友聚首。隨著英偉達新一代車規芯片Thor推遲量產,以及中國本土車企加快自研芯片節奏,英偉達在中國輔助駕駛市場的主導地位正被重新評估。
英偉達主導的格局正在松動
輔助駕駛正成為汽車智能化“下半場”的核心戰場,而芯片則是決定勝負的關鍵變量。
所謂輔助駕駛SoC芯片(系統級芯片),是指將CPU、GPU、DSP、存儲、電源等多種計算模塊高度集成的高性能芯片,為車輛提供大算力、低延遲的實時感知與決策支持,被稱為“輔助駕駛的大腦”。
據頭豹研究院發布的研報,中國輔助駕駛SoC芯片產業始于2016年,在2018年后進入集中布局期,芯馳科技、地平線、華為、黑芝麻智能等本土廠商陸續入局,拉開了與國際芯片巨頭正面競爭的序幕。2020年以后,多家企業的產品陸續實現上車,行業發展步入成熟期。
TrendForce集邦咨詢分析師陳虹燕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輔助駕駛是各大車廠主要發展的功能,在中國市場,由于車廠積極推動智駕平權,明確定義了不同輔助駕駛等級所需的芯片算力與傳感器配置,使得高、中、低階輔助駕駛等級的劃分更加清晰。在高階市場,英偉達仍將占據主導地位,高通與地平線則會嘗試與其競爭。
國金證券研報顯示,在輔助駕駛芯片領域,英偉達一直占據領先地位。從整體行業格局來看,目前國產輔助駕駛芯片的市場份額較低,依舊是英偉達主導。蓋世汽車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排名第一的英偉達 Drive Orin-X 擁有210萬套裝機量,特斯拉 FSD 以132萬套裝機量位列第二,兩者合計占據64.9%的市場份額。
英偉達、特斯拉兩家頭部廠商的市場拓展在輔助駕駛芯片領域具有絕對優勢,展現出顯著的頭部效應。不過,這一局面也正面臨結構性松動。頭豹研究院研報指出,隨著國產輔助駕駛SoC芯片的量產,中國供應商有望憑借性價比、服務好和響應快的本地化優勢逐漸脫穎而出。
事實上,芯片的核心戰場,不僅在算力和制程,更在產品交付的確定性上。2022年,英偉達發布了新一代旗艦輔助駕駛芯片Thor,號稱可以將所有智能車功能集中在一塊芯片上,從而實現安全可靠的輔助駕駛。
Thor單顆芯片理論算力可達2000TFLOPS,原計劃2024年量產。然而因設計復雜、制程難度高等問題,Thor的交付已延期。
車企自研潮興起
“海外芯片商主導地位因技術延期和國產替代已顯松動,車企自研將成為應對不確定性的核心策略。”資深產業經濟分析師、釘科技創始人丁少將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半導體資深專家、電子創新網創始人張國斌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指出,Thor芯片的延遲暴露出英偉達在新技術架構(如Blackwell GPU架構)上可能存在的設計和量產問題。車企擔心類似問題會再次出現,影響其產品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因此加速自研芯片以降低這種技術風險。
“自研芯片能夠與車企自身的軟件和算法更好地協同工作,提升系統的整體性能和效率?!睆垏蟊硎?,例如特斯拉的自研芯片與FSD軟件的高耦合度使其在輔助駕駛領域保持領先地位。此外,自研芯片可以根據車企的具體需求進行定制化設計,避免了通用芯片可能存在的性能冗余,從而降低硬件成本。
目前,多家中國車企已全面啟動輔助駕駛芯片的自研路徑。
其中,小鵬汽車研發的“圖靈”芯片已于2024年8月完成流片,計劃在年內正式量產并搭載至全新車型。該芯片面向L4級輔助駕駛場景,號稱可實現“一顆頂三顆”的集成效果,并配備獨立安全島支持全車級實時安全檢測。
蔚來汽車自研芯片“神璣NX9031”于去年7月流片成功,2025年一季度起搭載于旗艦車型ET9量產交付,成為國內首家完成自研輔助駕駛芯片量產的造車新勢力。
理想汽車的“舒馬赫”(Shu Ma Ke)項目則計劃在2024年底前完成流片,目前公司已組建逾200人的芯片研發團隊,并在Chiplet、RISC-V架構方向投入大量資源。
除“蔚小理”外,吉利也在加快進度。2024年10月,其正式發布自研芯片“星辰一號”,采用7nm制程,計劃于2025年量產并搭載至旗下領克和銀河系列高端車型。
此外,除了加速自研芯片外,車企還在積極引入其他供應商的芯片,如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國產芯片。張國斌表示,在啟動Thor芯片平臺技術預研的同時,像智己汽車也同步開展多源合作伙伴的適配方。處于供應鏈安全的考慮,車企也會從單純依賴外部供應商轉向“自研+第三方采購”的多元化模式。
小米的技術路徑選擇
隨著蔚來、小鵬、理想、吉利等主流車企相繼宣布自研輔助駕駛芯片計劃,在輔助駕駛的核心技術路徑上,芯片或許已不僅是“采購項”,而是車企自控力的重要延伸。
相比之下,小米并未公開披露自研輔助駕駛芯片的規劃。但作為既擁有整車制造能力、又具備SoC芯片研發設計能力的企業,小米在芯片層的技術路線選擇仍存在不確定性。
一旦小米啟動自研,將意味著對英偉達芯片的依賴度降低;反之,若繼續深度綁定英偉達,其輔助駕駛方案或受影響于后者的產品節奏和技術路線。
在中國輔助駕駛芯片市場競爭加劇的環境下,黃仁勛此番與雷軍的會面,或許是英偉達試圖穩固核心車企客戶的主動動作。
從技術趨勢來看,輔助駕駛SoC芯片正向更高算力、更低功耗以及多功能融合方向演進。陳虹燕指出,目前對于芯片算力需求仍在探索期間,未來AI模型所需要的算力需求還未有定論,加上隨著輔助駕駛(L3以上)的發展,還需考慮算力冗余,使得芯片廠仍持續往高算力方向發展,并更多采用7nm以下先進制程。
在這些維度上,英偉達依舊具備優勢。它在GPU架構與AI模型端側算力調度方面的技術積累,短期內尚無國產芯片可完全替代。
丁少將指出,中國車企加速自研輔助駕駛芯片確實對英偉達、高通等海外供應商構成顯著挑戰,但短期內難以完全顛覆其主導地位,英偉達在AI模型端側算力的技術積淀短期內仍不可替代。
張國斌則認為,短期看中國車企自研輔助駕駛芯片的市場影響力有限,這是產品、品牌信任度等因素影響,英偉達、高通等海外供應商仍將占據主導地位。長期來看,中國車企自研芯片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份額的逐步擴大,英偉達、高通等的市場主導地位將受到沖擊。
在市場格局重塑的當下,小米是否繼續選擇英偉達,不僅關乎雙方合作,也映射全球汽車輔助駕駛芯片競爭的下一步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