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不法機構或平臺通過混淆概念、不實承諾、隱瞞風險等虛假宣傳手段,誘導消費者辦理網絡貸款。對此,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防范虛假宣傳誘導網絡貸款的風險提示》,提醒廣大公眾警惕相關風險。
近年來,網絡貸款因其便捷性受到不少人青睞。與此同時,一些不法機構或平臺也打起了歪主意,使用各種手段誘導消費者辦理網貸。從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風險提示看,相關騙術極具迷惑性和誘惑力:有的利用言語誤差,如以“分期繳費”“分期付款”替代“分期貸款”,有意誤導消費者;有的通過欺詐性承諾、夸大效果,如“包過拿證”“政策即將變化”,甚至承諾就業保障等引誘消費者;還有的只宣傳較低的表面利率、日利率、月利率,或模糊收費標準、故意隱瞞額外費用,導致消費者實際支付的息費遠超預期。
這些騙局不僅給消費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可能讓其陷入法律糾紛。一些人因泄露個人信息,還面臨更多詐騙風險。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機構或平臺實為“殼公司”,不但無法提供實質服務,甚至不斷變換地址逃避監管或法律責任。當消費者發現被騙后,往往因機構跑路導致維權困難。因此,對于這些風險和陷阱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金融監管總局及時發布風險提示,詳細梳理虛假宣傳的“套路”,有利于幫助公眾提高防范意識,讓消費者在面對新型誘導手段時,有清晰的判斷依據,從源頭降低受騙概率。其實,越是看似誘人的宣傳,背后可能隱藏著越大的風險。對消費者而言,要增強理性消費意識和防范意識,在辦理貸款前仔細辨別宣傳內容、核實機構資質、看清合同條款,保護好個人信息。只有保持清醒的頭腦,多些理性分析,才能避免落入各類陷阱。
網絡貸款是為廣大公眾提供融資便利的渠道,絕不能被不法分子異化為牟利的工具。有關部門要不斷加大監管力度,借助技術手段建立更精準的識別機制,保持利劍高懸,對違法違規的機構、平臺及相關人員依法從嚴處罰,形成有力震懾。金融機構也應積極作為,加強對貸款業務的規范管理,優化服務流程,向消費者充分披露貸款信息,幫助消費者樹立正確的貸款觀念,讓網絡貸款切實發揮服務民生的積極作用。
來源|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