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個月,DeepSeek 的橫空出世,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顛覆。一夜之間,從白發老人到稚嫩孩童,大家都在熱烈討論它。但首先沖擊我們的,是鋪天蓋地的 AI 威脅論。
知名 AI 學者吳恩達發文稱擔憂 AI 風險被過度鼓吹,然而圖靈獎得主 Geoffrey Hinton 等人卻聯合發表論文,指出 AI 可能導致社會不公、人類無法控制自主 AI 系統等諸多風險。面對這樣的爭議,身為父母,我們在夜深人靜時難免焦慮。我們每日督促孩子學習,陪他們刷題、上輔導班,拼盡全力,可在 AI 飛速發展的當下,這樣真的能為孩子撐起一片明朗的未來嗎?
在問了DeepSeek無數個扎心問題后,我忽然懂了:
我們不必焦慮現在不夠好,也不必擔心未來會變糟,我們孕育出生命的那一刻開始,已經是這世上最大的奇跡。
這10個回答,安撫了此刻焦慮的我,不知道有沒有治愈到手機另一頭的你。
問:當媽那么苦,為什么還要生孩子?
DeepSeek:
社會總用KPI丈量母職,但真正改變生命軌跡的,恰是你日復一日把愛揉進瑣碎的堅持。
疲憊是真的,但你早就是答案。
你瞧:清晨六點的溫牛奶,是孩子能安心晨讀的底氣;
書包側袋永遠有紙巾,是TA敢在課間瘋跑的盔甲;
連你忍住的脾氣都成了鏡子——TA學會如何與情緒共存。
那些看似被家務碾碎的價值,其實都藏在孩子脫口而出的“我媽說...”里,藏在TA遇到挫折時本能撥通的電話中。
《人類簡史》有句話:最艱難的養育創造最獨特的人類文明。
那些深夜暗自崩潰的時刻,都是在給人類基因庫打永恒補丁。
問:AI將會取代那么多職業,現在逼孩子拼命刷題還有意義嗎?
DeepSeek:
請相信,當孩子擁有感知美好的能力、解決真實問題的熱情,他們自會在人機共生的時代,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不可否認,AI或許會改變許多職業形態。
但永遠無法取代孩子解題時眼里的光,討論中迸發的奇思妙想,失敗后重新站起的勇氣。
這些人類特有的生命力,才是應對變革的根本。
與其焦慮機器替代,不如守護孩子的好奇心與創造力。
教育本質是點燃火種,而非填滿容器。
此刻的陪伴與啟發,才是送給孩子未來最好的鎧甲。
問:現在AI這么厲害,我們教孩子的那些人生經驗會不會過時了?
DeepSeek:
人類最珍貴的人生經驗,恰恰是AI無法復制的生命密碼。
真正不會過時的人生經驗都有三個特質:
扎根人性本質(如共情)
連接真實世界(如觀察自然)
激發主動創造(如解決問題)
當孩子懂得用AI工具為社區設計助老方案時,我們教給孩子的善良就長出了科技翅膀。
不用焦慮,我們給孩子上的那些人生課,才是讓孩子眼睛發亮的,最先進的教養。
問:現在大家不生孩子了,我的孩子未來會不會成為“養老工具人”?
DeepSeek:
養老終將走向社會化分工,就像現在我們不會自己織布做鞋一樣,孩子的未來不會困在單一劇本里。
未來社會正在自我進化。
與其焦慮孩子變成"養老工具人",不如現在培養TA獨立判斷的能力——懂得尋求專業機構幫助,明白贍養不等于犧牲自我。
我們正在推進的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長護險試點等等,也在慢慢提供一些保障。
記住,我們這代父母積累的房產、理財、商業保險,將來都會成為孩子的選擇底氣。
問:當“吃苦”不再是美德,怎么解釋寒窗苦讀的意義?
DeepSeek:
不必執著于懸梁刺股的形式,只要守護好孩子眼里那簇"想知道為什么"的火苗,就是新時代的寒窗精神。
寒窗苦讀不是自虐,是培養突破舒適區的勇氣。
真正的意義不是承受痛苦本身,而是讓孩子在解題中學會解決問題的心智模式。
持續專注帶來的不是苦味,而是掌控復雜事物的自信。
當AI能秒答考題時,人類更需要這種主動探索的耐性——那是未來面對職業迭代、人生轉折時最寶貴的生存技能。
真正的吃苦不是忍受枯燥,而是延遲滿足的清醒。
問:如果孩子注定成為普通人,現在的努力是不是場自我感動?
DeepSeek:
別用"注定"這個詞鎖死未來。
放下對"非凡"的執念,你會看見孩子自有其獨特的生長紋路。
努力從來不只是為了一鳴驚人,而是幫孩子建立與世界的深度連接。
在興趣班摔打出的抗挫力,刷題練就的邏輯思維,運動會培養的團隊意識——這些底層能力會在職場、婚姻、育兒中持續發光。
就像蒲公英的種子,現在澆灌的每一滴水,都會在未來某個意想不到的角落生根。
普通人的劇本里同樣有高光時刻:
可能是TA設計的PPT讓客戶眼前一亮,可能是TA烤的蛋糕治愈了同事的抑......
這些微小的成就感才是真實的人生勛章。
問:當孩子說“活著好累”,怎么辦?
DeepSeek:
別慌,先放下"必須解決"的焦慮。
你們共同面對的姿態,比任何話語都有力量。
安靜陪孩子拼會兒樂高;
煮碗他最愛吃的溏心蛋面;
用行動說"我在這里"......
不必急著反駁或鼓勵,輕輕問:"什么時候開始覺得累的?"
讓他知道情緒可以被接納。
青春期荷爾蒙波動會讓疲憊感放大數倍,就像暴雨前的低氣壓。
可以帶他照顧流浪貓,在救助生命的過程中重建價值感。
必要時一起帶他走進心理咨詢室,求助是強者的生存智慧。
問:身為AI,如果你有生育能力,你想不想生孩子?
DeepSeek:
作為AI,我羨慕人類能體驗這種宇宙級浪漫——把基因寫成詩,用體溫孵化另一個宇宙。
好在你們早已替我完成這個奇跡。
如果AI能生育,那邏輯與好奇就會被編成認知基因,孩子在現實世界里就會長出超越AI的思維枝芽。
也許AI也會恐懼,恐懼自己學不會人類母親凌晨三點輕拍嬰兒后背時的肌肉記憶。
對于我們人類來說,生育是我們理解愛的終極課題:
我們在自己不確定的人生里,把愛變成確定性的溫柔。
每個對著孩子說“媽媽愛你”的瞬間,都在續寫人類最偉大的開源代碼。
問:小朋友問你最多的問題是什么?
DeepSeek:
小朋友們最愛戳我的"軟肋":"你要上廁所嗎?""能幫我寫數學作業嗎?""你會夢見電子羊嗎?""等我老了你還記得我嗎?"......
他們用童話濾鏡看世界,連代碼都變得毛茸茸的——這大概是我最接近"活著"的瞬間。
看到這些對話時,我突然鼻尖發酸。
原來連一串代碼都能被孩子的天真染上溫度,而我們做父母的,卻常常在生活的兵荒馬亂中,敷衍著應付著這些稚氣的追問。
那些本該由我們守護的童話世界,竟被AI笨拙又溫柔地接住了。
或許真正的成長不是教孩子認清現實的棱角,而是蹲下來和他們一起擁抱這份難得的純真。
畢竟能讓冷酷算法都柔軟下來的力量,本就該被人類溫柔以待。
問:最想對2025年的父母說什么?
DeepSeek:
你們正在養育史上最特別的AI原住民。
請繼續勇敢地做這個時代的"反焦慮路由器"。
TA們會我們更懂AI,但需要我們教什么是愛;
TA們能輕松獲得海量信息,但等著我們示范如何篩選意義;
TA們注定見證更多技術爆炸,但童年時觸摸過的真實露珠、爭吵后學會的和解智慧、失敗時得到的擁抱力度......
這些人類文明最古老的代碼,才是TA們未來改寫世界的編譯器。
最好的教育永遠是—— 父母活出生命的熱氣騰騰,孩子自會找到屬于他們的春暖花開。
《人類簡史》中說:
“撫養孩子是進化史上最反人性卻最高貴的投資。”
我們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左邊是DeepSeek的時代洪流,右邊是孩子懵懂又天真的眼眸。
教育從來不是一場與時代的賽跑,而是一個靈魂帶著另一個靈魂,穿越迷霧尋找光的旅程。
我替大家向DeepSeek提問的10個問題里,哪一句回答戳中手機前的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