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人民日報》刊登演員胡先煦署名的一篇文章,這是胡先煦第二次以署名的方式登上人民日報,他在文中分享了自己對表演事業的熱愛與感悟,以及對演員職業的深刻認知,沒有華麗辭藻,卻字字千鈞,為當下演藝界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風。
特別是文中的一句“作為青年演員,我愿意更多關注角色,更少關注自身,愛心中的藝術,而非藝術中的自己?!弊屵@位只有24歲的青年演員,以超越年齡的藝術自覺,在流量喧囂的時代提出了一種逆向而行的表演哲學。,這不僅是對個人藝術追求的總結,更是一份對行業風氣的清醒宣言——演員的價值,終需回歸對藝術的敬畏與對角色的赤誠。
深入生活體驗,是演員塑造角色的重要途徑
胡先煦在文中以電影《百鳥朝鳳》的拍攝經歷為例,坦言導演吳天明曾讓他“靜下心感受少年藍玉的生活”。為貼近角色,他赴黃土高原體驗農耕半月,與農民同吃同住收麥子半個月,從握鋤頭的姿勢到曬裂的皮膚,這些切膚之痛讓他理解了“真聽、真看、真感受”的真諦,完成從“本色出演”到“塑造角色”的蛻變。
這種對生活的沉浸式觀察,正是演員突破表演窠臼的關鍵。正如他所說:“藝術價值必須高于名利,扎根生活才能讓角色有血有肉。”
這一理念亦延伸至他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從童年快板技藝的傳承焦慮,到公開呼吁“給非遺傳承人以信心”,胡先煦始終以行動踐行“熱愛需轉化為責任”。他在《人民日報》撰文時回憶,非遺技藝的存續不僅依賴技藝本身,更需要“讓技藝之路變寬”——這種將個人熱愛升華為文化使命的格局,恰是演員超越職業邊界、回應時代命題的體現。
“愛心中的藝術”:演員如何掙脫“自我中心”的桎梏
胡先煦提出“更關注角色,更少關注自身”的觀點,直擊當下演藝圈的癥結。
在演藝事業中,演員需要做的是不斷學習與積累,實現從本色出演到塑造角色的跨越,徹悟表演的本質不是自我展示,而是情感傳遞的通道。
在流量至上的當下娛樂圈中,最常見部分演員沉迷于熱搜與人設,將表演簡化為“個人光環的堆砌”。而真正優秀的演員,是會通過學習表演技巧、提升文化素養、豐富人生閱歷等方式,拓寬自己的戲路,嘗試塑造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而非“鉆營旁門左道”。
在這一方面,胡先煦似乎找到了“藝術的開關”,在《棋魂》就強調過“角色是時代的切片”,演員需成為“歷史的顯影師”——通過角色傳遞時代精神,而非凸顯個人鋒芒。這種選擇背后,是對表演本質的深刻認知。正如濮存昕所言:“演員面對的是人民,沒有對藝術的敬畏,便演不出真實感。”
胡先煦的熱愛與敬畏,恰恰是演員回歸初心、提升作品質量的關鍵所在。
行業啟示:德藝雙馨需成為演員的“生命線”
胡先煦的發言與近年來文藝界對“崇德尚藝”的呼吁形成共振。中國劇協多次強調,演員需“以德為先,以藝為本”,警惕“快消式創作”對行業生態的侵蝕。而胡先煦的職業生涯,恰恰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以敬畏之心對待角色。
演員的作品不僅要追求藝術價值,更要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正如胡先煦表示的那樣,要做有信仰、有品格、有擔當的文藝工作者,這體現了他對社會責任的深刻認識。
在當今社會,影視作品對觀眾的價值觀塑造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群體。因此,演員在選擇作品與角色時,應秉持正確的價值觀,避免傳播不良信息。同時,通過自己的表演,展現人性的美好、社會的正能量,引導觀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胡先煦的撰文,不僅是一次個人心路的袒露,更是對青年演員的集體叩問:當“破圈”成為流量密碼,當“熱搜體質”凌駕于演技之上,演員該如何守住初心?答案或許正如他所言:“
正如《人民日報》所期許的,新一代演員需以“有信仰、有品格、有擔當”為標尺,讓每一部作品都成為“照見時代心跳”的銀幕標本。胡先煦的探索,或許正是這條路上的一盞燈——微光雖小,足以照亮后來者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