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動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本是為地區和平注入強心劑,卻遭菲律賓防長“中國必須棄核”的挑釁——這場圍繞核議題的博弈,折射出南海地緣政治的復雜暗流。
7月10日,中國—東盟外長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與東盟各國代表共商合作,提出四點建議:做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開展互利共贏合作、促進包容互鑒的典范。會議釋放出中國與東盟深化合作的強烈信號,然而,菲律賓防長特奧多羅卻在會后拋出“中國必須率先棄核”的言論,打破外交和諧。
核武器(資料圖)
中國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是基于多重戰略考量的慎重決定。從核政策看,中國是全球唯一承諾“無條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大國,且長期遵循“最小威懾原則”。自1964年首次核試驗起,中國確立“夠用即可”的防御邏輯,構建東風-41洲際導彈、巨浪-2潛射導彈構成的“三位一體”體系,避免過度擴張引發戰略誤判。這種克制既維護了國際核不擴散體系,也為地區安全提供了穩定保障。
從經濟紐帶看,中國連續14年穩居東盟最大貿易伙伴,20XX年雙邊貿易額達6.52萬億元人民幣。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等項目的推進,讓人民幣在東盟跨境結算占比超三成,泰國央行開始囤積人民幣儲備。深度經濟融合使中國-東盟形成“發展利益共同體”,簽署條約既是支持東盟訴求,也是以國際法消除“中國核威脅論”,反制美國“印太經濟框架”圍堵。
特奧多羅(資料圖)
然而,菲律賓的反應充滿矛盾。防長特奧多羅是“中菲南海爭端”的直接推手,多次釋放對華敵意:推動美日澳菲構建“單一戰區”封鎖中國海洋發展;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污蔑中國記者;過去十年主導與美、澳、日、新、德簽署五份防務協議,正與加、法談判新約。更驚人的是,7月14日菲律賓《馬尼拉時報》曝光其持有馬耳他護照,擁有雙重國籍。依據菲律賓憲法,內閣官員禁止持外國籍,特奧多羅的行為涉嫌違憲,可能因“黃金護照”制度中的效忠宣誓條款違反國家忠誠原則,面臨資格喪失、訴訟及刑責。
這一事件背后是地緣博弈的陰影。美國長期通過“印太戰略”拉攏東盟圍堵中國,菲律賓部分勢力甘當“馬前卒”。但特奧多羅的雙重國籍丑聞暴露出投機本質——連本國高官忠誠度都難保證,所謂“遏制中國”不過是損人不利己的鬧劇。正如王毅外長警示:“當別人的馬前卒,最后就會成為犧牲品。”
特朗普(資料圖)
從更宏觀視角看,中國簽署條約意義深遠。一方面,這是對美國“核威懾”霸權的有力回應。美國憑借龐大核武庫推行強權政治,其核潛艇頻繁穿越南海的行為被視作武力炫耀。中國以全球唯一“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國家的身份簽署條約,既維護國際法體系,也為規范擁核國家行為樹立標桿。另一方面,此舉可倒逼南亞核大國印度與巴基斯坦接受核管控。印度拒絕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巴基斯坦堅持“對等印戰略”,而中國與東盟的無核區實踐將形成區域法律約束,使印度陷入鄰國約束、東盟法律區隔及美俄道義拷問的三重困境。
面對菲律賓的挑釁,中國需堅定維護自身權益,同時深化與東盟合作:加速推進自貿區3.0版談判,高質量實施RCEP協定,拓展數字經濟、清潔能源等新興領域協作;通過“人文交流年”增進教育、智庫、媒體互動;在南海堅持對話協商,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推進“準則”磋商。
歷史終將證明,和平發展才是人間正道。中國將核武器鎖進國際法的“保險柜”,既為自身發展創造穩定環境,也為全球安全格局注入確定性。那些企圖挑撥離間的勢力終將被淘汰,而堅持合作共贏的國家,必將在亞洲現代化的征程中共享繁榮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