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國家“擁核”的問題上,中美俄倒是難得保持了統一的意見,即該國從地球上消失都行,但堅決不允許它擁核。
這便是日本。
【日本早年用廣島和長崎“接”過原子彈,但沒接住】
日本也曾研發過原子彈
日本用廣島和長崎接過原子彈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該國也曾在二戰時期研發過原子彈卻是鮮為人知的。
日本原子彈研究計劃的發起人名叫安田武雄,這個人很特別,從他的早年經歷來看,只能說是日軍當中的一個高級技術人員,遠遠夠不到科學家的門檻。
但他卻是日本少有的,意識到“原子核鏈式反應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可能用于未來戰爭”的人。
【安田武雄】
上世紀40年代初,安田武雄獲悉朝鮮半島可能藏有豐富的鈾礦,這讓他非常激動,當即派遣下屬鈴木三郎進行相關論證。
理論論證完成后,安田武雄將相關報告遞交上級,得到時任日本陸軍大臣的東條英機批準后,日本正式開啟了原子彈研發項目。
日本當時任命了仁科芳雄為原子彈研發項目的負責人,并取此人名字的第一個字命名了相關項目,即“仁計劃”。
【仁科芳雄】
只不過仁計劃的推進并不十分順利。
別看東條英機批準了仁計劃,但卻也沒有過于重視之,向其撥發的研究資金十分有限,后來有人估算過,二戰時日本政府給仁計劃的經費只有40多億美元。
這是什么水平?如果以同時期美國的“曼哈頓計劃”作對比,這點錢還不足“曼哈頓計劃”經費的千分之一。
不僅如此,仁計劃的參與人員也遠不如曼哈頓計劃的。
據解密的相關檔案來看,仁計劃在發展高峰期,也就20多個人參與其中,這與美國為“曼哈頓計劃”投入了15萬余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美國“曼哈頓計劃”的目標是研發出原子彈】
而且仁計劃研究小組根本搞不到足夠的鈾礦石進行鈾濃縮,最后隨著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的仁計劃也就不了了之了。
盡管二戰時日本沒能成功研制出原子彈,但經歷過核爆的該國深深記住了原子彈的威力之大,加之看到新中國成功擁核后國際地位的極速提升,日本至今還保留著擁核的夢想。
這一點從其堅持發展核能就能看出來。
日本大力發展核能
客觀來看,日本其實并不適合發展核能。
【日本核電站】
其剛好處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這導致日本時不時就會與地震、海嘯以及火山噴發等自然災害來個“親密接觸”,它的地質條件實在不太支持日本發展核電。
但日本卻很偏執,哪怕2011年福島地震導致福島核電站發生嚴重的核泄漏,日本政府仍然執意發展核電。
這固然是為了緩解日本能源的短缺和財政預算壓力,但同時,日本也希望更多的積累技術經驗,為核能武器化做準備。
【日本核電站】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炒作過“美日核共有”,簡單來說就是日本與美國共享核武器甚至是相關技術,由此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日本發展核電,就會發現其用心實在險惡。
不過日本雖然設想的挺好,但美國根本不可能答應與日本“核共有”,別看美日近年來一直在狼狽為奸,實則同床異夢,有“偷襲珍珠港”的前車之鑒在,美國絕不會放任日本發展出核武器這樣的戰略殺傷性武器。
即便美國突然吃錯了藥,對日本開了“擁核”的口子,中國和俄羅斯也不會放任自流。
【原子彈】
屆時就算讓日本從地球上消失也在所不惜。
參考資料:
【1】《二戰期間,日本也曾研發原子彈》 現代物理知識雜志[2023.10.7.] 【2】《地震多發、事故頻出,日本執意發展核能居心何在?》 中國網[2024.2.20.] 【3】《美日 “核共享”: 歷史基礎、演進趨勢與應對策略》 國合中心[2023.2.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