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通訊《大寨之路》并刊發社論。此后,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全國開展起來。
大家知道,在學大寨的過程中,中國農民戰天斗地、創造出了"紅旗渠"等人間奇跡。但是鮮為人知的,大寨的治水治山整地的經驗是從山東的一個小山村學來的。這個小山村就是臨沂莒南縣的厲家寨。
厲家寨展覽館
1957年10月9日,毛主席在中共莒南縣委工作組向中央寫的《山東省莒南縣厲家寨大山農業社千方百計爭取豐收再豐收》的報告上,寫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批語。
這個被主席批示為“愚公移山”的莒南縣厲家寨,屬于山東臨沂,現在是臨沂臨港區坪上鎮厲家寨。厲家寨原是個窮山村,剛解放時、生產條件極差。當地有民謠稱:“窮山惡水種地難,既怕澇來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欠”“沙石蓋子旱龍崗,年年鋤地叮鐺響,年年不見打的糧。”
在那時,老百姓的生活是“棒子煎餅兩手捧,地瓜稀粥照人影”,家家戶戶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直到1952年、厲月坤被選為支部書記后,他開始領導厲家寨人改造家園。
1955年,全鄉由13初級社合并成大山農業社,厲月坤任書記,厲月舉任社長。在厲月坤、厲月舉、以及后來的厲日耐等三代領導人的帶領下,厲家寨人整山治水,戰天斗地,通過疊地、深翻地、建“二合一”梯田、“三合一”梯田、“三化園田”等辦法,削嶺填溝,累計投入1500多萬個勞動工日,搬運土石1800多萬方,施工工具磨損鋼鐵50多噸,鑿平了12道嶺,治理了7條河流,填平了800多條荒山溝,建三合一梯田6600畝。
1966年,厲家寨村民薄懷榮一家在勞動間隙學習毛主席語錄
厲家寨毛主席廣場
2019年11月26日,厲家寨通上了高鐵
疊地,是指甲地的土層挖來堆積到乙地,使乙地土層加厚。“二合一”梯田指深翻加整平的梯田;在深翻整平后增加“培地埂、挖排水溝、修水簸箕”,就是“三合一”梯田。所謂地埂就是田埂,是田地里為了隔開田畝或行走而筑的稍高于地面的小堤。
后來,他們又在梯田地埂上種植了棉槐紅草(當時叫“金鑲邊”);這樣一來,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經濟收入,被稱為“三化(梯田化、水利化、綠化)園田。”同時,他們還修水庫塘壩168座,打大小機井106眼,閘圍山河3600多米,開鑿干渠1.9萬米,架渡槽1800多米,98%的旱地變成了旱澇保豐收的水澆田。
1956年,厲家寨人創造了山區糧食平均畝產的奇跡,比治理前的七八十公斤提高4倍。1956年11月,厲月坤作為農民代表隨周恩來總理赴朝訪問;厲月舉參加全國勞模會議,榮獲全國勞模稱號。而厲日耐,則在1958年、光榮地出席了全國第二次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會議(后來任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山東省副省長)。
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批示
大寨和厲家寨
1957年6月22日,師哲(時任山東省委書記處書記,此前曾任毛主席俄文翻譯)由中共莒南縣委書記楊雷陪同到厲家寨視察工作。聽取了厲家寨黨總支書記厲月坤的工作匯報,并觀看了山、水、林、田后,高興地說:“山區糧食畝產276.4公斤,是個奇跡,是個壯舉,已提前八年實現農業發展綱要,真了不起呀!”
師哲臨走前還包了一手帕沙土帶回了省城濟南。據說,毛主席對厲家寨經驗的批示、原文就是由師哲呈給毛主席的。主席的批示使名不見經傳的厲家寨很快名揚海內外,一度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除當時的臺灣,西藏外,先后有31個省、市、自治區的50多萬干部群眾前來參觀學習。
據悉,陳永貴當年曾兩次到厲家寨訪問,并說厲家寨是大寨的“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