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令人震驚了!比拒絕上學門診還讓人意想不到的門診,竟然在上海亮相了!
上星期包爸才跟大家分享完 “北京開設拒絕上學門診” 的事兒,相關視頻也剛拍完上傳,好多姐妹們還在熱烈討論呢。本以為今年開學季引發關注的新鮮事也就到此為止了,誰能想到,上海冒出了一個 “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堪稱重磅消息。這個門診由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理衛生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聯合設立,一開放就迅速吸引眾人目光,預約號更是早早被搶光 。它主要針對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感到吃力的學生,致力于深挖學習困難的根源,給出全面的干預策略,這一創新舉措在家長圈和教育界都掀起了波瀾 。
這個門診是由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心理衛生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聯合設立的,專門服務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感到困難的學生。
據門診介紹,空間知覺和想象能力不足帶來的困難會影響對算數、幾何、物理和化學的學習。而這個門診的建立,就是期望能準確評估和解決這些問題,幫助孩子提升空間思維與想象能力,改善學習障礙。
門診將于10月8日正式開放,掛號費316元(供參考),目前開放預約的三天,無一例外,全部約滿!
首先,包爸感慨醫學的偉大,社會在進步,醫學團隊對于人體的研究顆粒度越來越細致。
其次,包爸認可這個門診的專業與科學,當孩子的空間知覺和想象能力受損時,的確會使得孩子在腦海中難以“看到”圖像,出現類似心理學中“心盲癥(aphantasia)”的現象。
所以能夠幫到這部分孩子去改善學習障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事情,畢竟學數學是真的能讓人崩潰,老母親講題更是能講崩潰。
但與此同時,包爸又感到有些悲哀。
從什么時候開始,討厭學習成了一種病,數學物理不好也成了一種???
那后續針對語文英語美術音樂,是不是都能按學科分門別類地對應出一系列門診來?
然后每一個科目對應一個專業門診,
學習好的去上課,學習不好的去診室?
光是想著就已經覺得窒息感撲面而來......
是心理問題還是身體問題?
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的出現,讓包爸思考了一個問題:
大多數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到底是心理問題多,還是身體問題更多呢?
我們不否認,的確有些孩子就是缺乏空間想象能力,缺少圖像構建能力,無論怎么想都想不明白這個幾何圖形的變換。
但是,能力完全缺失的孩子非常非常少,我們輕易不要質疑孩子的能力。
而大部分能力稍弱的孩子,其實經過耐心的引導和題目訓練,基本就能解決這部分困擾,所以家長們如果非必要,也別老想著把孩子往醫院里送。
除了非必要情況,其實還有很多學習不好或者抗拒學習的孩子,更多是從心理上就已經產生了抵觸情緒,所以直接影響了學習上的表現。
歸根到底,這是心病,而且存在類似心病的孩子越來越多......
當孩子在反抗的時候,他們在反抗些什么?
在我們的記憶里,不愛上學的好像都是成績不好的孩子。
因為作業沒完成擔心被老師罵、
因為考試沒考好會被老師罰站,
因為課堂上老師講的聽不懂覺得沒意思,
因為上課睡覺會被點名等等。
仿佛只要提到不愛上學,對應的必然就是差等生。
但這兩年,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學霸也變得不愛上學,抗拒上學。
有的孩子說:
“我從小學到初一都是年級第一名,進入初二,第一次月考,我竟然考了第二名,我覺得我太糟糕了,別人看我的眼光都變了,在學校的每時每刻我都很緊張,好累,壓力好大,熬了一個月我實在撐不下去了,就休學了......”
還有的孩子說:
感覺我的人生就像一座牢籠,每天坐在一平米不到桌椅上,課桌上全是書和卷子,座位窄得分不開腿,課間不能鬧不能笑,學完一天回到家,在家里的小書桌前繼續學,直到有一天,我受夠了,我想逃......
說到這,讓我想起了一頭虎鯨的故事。
要知道,如果沒有人類的捕獲,虎鯨應該在海洋里度過它普通的一生,即使因為捕不到食忍饑挨餓,虎鯨大概率也不會傷害人類,因為人類并不在虎鯨的食譜當中。
但這頭叫提里庫姆的虎鯨,一生曾殺掉三個人!
原因是它從小被捕,每天被逼著進行長時間的動物表演,表演結束就被關在狹窄的水池子里,沒有自由,沒有快樂。
要知道,重復就意味著枯燥,而且越是思維發達的動物,就越是難以忍受這種孤獨感。
而孩子們也是一樣,活潑可愛、有好奇心和興趣是孩子們的天性,但每天除了聽課,做題就是考試,除了吃飯上廁所,甚至連位置都無法離開......
你看,孩子們像不像那只被迫關在水池子里的虎鯨?
只不過,這個水池子叫學校,像這頭虎鯨一樣可憐的,是孩子們。
于是,發瘋的提里庫姆殺掉了它的飼養員,因為它是虎鯨,而一些孩子選擇在精神上殺掉自己,于是他們得了厭學癥。
拒絕讓孩子陷入管窺效應
在上一篇文章發出去以后,評論區里也出現了各種角度的留言。
部分學校/老師的角度認為:當一個孩子不“正?!钡臅r候,家庭的問題更大!
而部分家長的角度認為:當很多孩子不愿意上學的時候,那就是學校的問題!
當然,也有比較中立的角度,家庭學校各打五十大板,把這個問題直接歸結為社會問題。
相信這兩年大家聽得最多的一個詞,叫做“降本增效”,人力上,從一人一崗變為一人多崗;業務上,減少花里胡哨,聚焦把一件事情做好,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但我們越來越發現,這個詞好像也被用到了孩子的身上,為了讓孩子在卷得飛起的現實世界中嶄露頭角,所以減少各種活動,減少各種不必要的興趣愛好,聚焦于學習本身。
于是,家長只看孩子成績,老師也只看孩子成績,而學校恰好就是提升學習成績的地方,于是孩子討厭學習,更討厭上學。
在心理學中,有個詞叫“管窺效應”,它源自于成語“管中窺豹”。
說的是當一個人通過管子去看東西的時候,看到的都只是管子內的東西,而管子以外的東西都是看不見的。
而當我們的孩子被學習這根管子束縛起來的時候,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我的人生好像只剩下成績,成績少一分低一名,我就會難受會窒息,爸媽會生氣,老師也會不高興,身邊的人看自己的眼光都有異樣的感覺......
這讓我想起了那個做不出閱讀題目猛扇自己巴掌的孩子。
很多人會問,孩子到底是不是有病,為什么會扇自己耳光?
但其實真正有病的,是苛刻的學校,苛刻的家長,苛刻的社會啊。
當孩子的人生被縮小到僅剩一件事,而這件事情又因為競爭非常非常大、無法保證每一次都做好的情況下,孩子可不就是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崩潰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當下的教育體制,對孩子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一方面,我們對孩子的評價體系越來越單一,針對孩子的“降本增效”之后,興趣愛好不重要、特長不重要,成績分數和排名才重要。
另一方面,我們對于孩子的反饋,批評多于表揚,灌輸危機意識多于主動正向鼓勵,帶給孩子的,是安全感的缺失。
可是,我們要知道,
有第一,就必然有第二;
有排名,就自然有第一名最后一名。
在排名中尋找價值感的孩子,就像天空中沒有腳的小鳥,只知道努力往前飛,飛到筋疲力盡,飛到最后飛不動。
因為他們是沒有著力點的,孩子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時候才可以停下來。
我不否認拒絕上學門診和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的重要意義,但是我真心呼吁家長們:
當我們的孩子不再愿意學習,對于學校提不起興趣的時候,我們不妨想一想我們還能為孩子做些什么,改變些什么,而不是把孩子當病人一股腦往醫院里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