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間,姜文導演的新片《你行你上》全國大范圍點映了。很多普通影迷,那叫一個“一看一個不吱聲”,而很多“影評人”則興奮了,開始撰寫《你行你上》當中的隱喻知識,并且拿著這些“知識點”和影片當中的內容進行逐一對應。這種現象的蔓延,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影評營銷的狂歡,和真實影迷的落寞的局面。這類狂歡和落寞,會讓該片的票房直接走向撲街。
該片表面上的內容,就是一個叫“郎朗”的青少年,如何學習鋼琴,如何遭遇“各種待遇”,如何成長為世界級的鋼琴家。該片被很多電影營銷賬號解讀出來的“隱喻”,則是新中國在1949年開始到當下的快速成長。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在這些隱喻的解讀當中,還有一種聲音,斥責影迷沒文化,看不懂里邊的隱喻。這又是頂危險的事情了——萬一影迷真的叛逆了,承認沒文化了,不去看了呢?還沒見哪個商品諷刺自己的消費者沒文化啊。
因為《哪吒2》這樣的電影,扔掉隱喻解讀,它依舊是一部大場面的爆米花電影,而且,《哪吒2》既然有隱喻,那就是雙面隱喻,甚至于是多面隱喻,可以進行千奇百怪的解讀。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反觀姜文的《你行你上》其實是過分依賴隱喻解讀,而且解讀形式單一,就一種標準答案。更為可怕的則是,這部《你行你上》,除了隱喻,要啥沒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