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興奮地宣布:"美國剛剛與烏克蘭達成了稀土協議,該協議現已全部簽署并批準,美國可以獲得大量非常高質量的稀土。"
這句話背后,隱藏著一個令人震驚的真相——歷時三年多的俄烏沖突,從一開始就不是什么"自由與民主"的較量,而是一場圍繞萬億美元資源的爭奪戰。
而最先說出這個秘密的,是美國聯邦參議院共和黨議員林賽·格雷厄姆。
這位來自南卡羅來納州的69歲老牌政客,曾是美國空軍退役上校,在參議院摸爬滾打了20多年,以鷹派立場和對外政策強硬著稱。
作為特朗普的"最親密盟友",格雷厄姆一直是美國援烏政策的堅定支持者。
2024年9月6日,格雷厄姆在基輔與澤連斯基會面時,終于撕掉了美國的偽善面紗。
天價買賣:美國究竟盯上了什么寶貝?
格雷厄姆在基輔的那番話,堪稱是美國政界的"大實話"。
他直接表示:"他們(烏克蘭人)坐擁價值萬億美元的礦產資源,這些資源對我們的經濟大有裨益。因此我希望繼續幫助我們在烏克蘭的朋友。"
萬億美元是什么概念?這差不多相當于德國一年的GDP總量,根據一些評估,烏克蘭的關鍵礦產總價值可能高達10萬億到12萬億美元。
那么烏克蘭地下到底藏著什么寶貝?
根據歐盟的評估,在歐盟認定的34種關鍵礦產中,烏克蘭擁有22種。
作為世界第八大錳生產國,烏克蘭的鈦、石墨產量分別排全球第11和第14位,更關鍵的是,烏克蘭還擁有歐洲最大的鈦和鈾儲量。
鈦對航空航天工業極其重要,幾乎所有現代戰機都離不開鈦合金;鈾不僅是核能的原料,更是制造核武器的關鍵材料;鋰則是電動汽車電池和各種電子設備的核心元素。
掌控這些資源,就等于卡住了現代工業的咽喉。
不過這里有個問題:烏克蘭那些真正有價值的礦產,大部分都在頓巴斯等東部地區。
經過三年多戰爭,這些地方要么在俄軍控制之下,要么已經被戰火摧殘得面目全非。
這就讓美國的算盤變得復雜起來——想要這些資源,就得讓烏克蘭繼續打下去。
赤裸交易:比《凡爾賽和約》還狠的霸道條款
有了明確的目標,美國政府開始了實際行動。
2025年2月,特朗普政府向烏克蘭提出了一份令人震驚的礦產協議草案。
按照這份草案,美國要求烏克蘭拿出50%的礦產、石油、天然氣收入,總價值高達5000億美元,作為對美國軍援的"回報"。
更過分的是,美國和烏克蘭將設立一個聯合基金,但美國要擁有100%的財務控制權。這意味著,烏克蘭出資源,美國說了算。
連最初披露這一消息的英國《每日電訊報》都震驚地表示,這份協議的條款"堪比德國一戰戰敗后簽下的《凡爾賽和約》",幾乎等同于"對烏克蘭進行永久性經濟殖民"。
面對如此苛刻的條件,澤連斯基最初拒絕簽字,稱"不會出賣國家"。
但美國的壓力隨之而來。
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炮轟澤連斯基是"獨裁者",威脅要斷絕對烏克蘭的支持。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更是專程飛往基輔施壓,結果被烏方"粗魯對待",空手而歸。
美國這種"保護費"式的交易邏輯很簡單:我給你武器打仗,你把資源給我。至于烏克蘭人死多少,那不是美國需要考慮的問題。
格雷厄姆在基輔訪問時就直接說過,這意味著"美國人自己不必這么做(上戰場),只需要提供武器就行"。
在美國的持續施壓下,澤連斯基最終妥協。
經過幾個月的拉鋸戰,雙方終于在2025年5月達成協議。
雖然美國放棄了最初的5000億美元要求,但協議的核心條款依然讓烏克蘭付出了巨大代價。
地緣算計:為什么不許中俄"得逞"?
格雷厄姆的另一句關鍵表態更加直白:美國支持烏克蘭,能讓這些關鍵礦產被烏克蘭和西方國家使用,"而不是讓給俄羅斯和中國"。
這句話暴露了美國真正的擔憂——中俄合作對美國全球霸權的挑戰。
在美國政客的邏輯里,任何可能加強中俄實力的因素都必須被遏制。
即使俄羅斯本來就不缺這些資源,美國也不能容忍這些資源流向"敵對陣營"。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控制烏克蘭的礦產資源,既能削弱俄羅斯的影響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但俄羅斯對此的態度很有意思。
普京在2025年2月的一次會議上明確表示,俄羅斯是世界上稀土金屬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而烏克蘭稀土礦藏的實際價值還有待觀察。
直白點說就是,俄羅斯自己家里就有的東西,為什么非要去搶別人的?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行動,更多是出于安全考慮,而不是資源掠奪。
因此,美國議員擔心的"中俄得逞",更多是他們自己的被害妄想癥。
退一步講,如果美國真的擔心資源安全,完全可以通過正常的商業合作來解決。
但美國卻非要把資源爭奪變成地緣政治對抗的工具,本來可以通過正常貿易解決的資源需求,被人為地變成了必須通過軍事手段才能獲得的"戰利品"。
美國這種行為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血腥生意:誰是真正的輸家?
三年多的俄烏沖突,表面上是俄烏之間的軍事對抗,實際上卻是一場各方都在打自己算盤的資源爭奪戰。
對美國來說,這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花幾千億美元軍援,換來價值萬億美元的資源控制權,還能讓烏克蘭人替自己流血。
格雷厄姆的那句"美國人不必上戰場",已經把美國的真實想法說得很清楚了。
對俄羅斯來說,控制頓巴斯等資源豐富地區,既能削弱烏克蘭的經濟基礎,也能阻止這些資源落入西方手中。
雖然俄羅斯本身不缺資源,但地緣政治的考量讓這些資源的歸屬變得十分重要。
說起真正的輸家,恐怕只有烏克蘭了。
戰爭已經進行了三年多,烏克蘭失去了數十萬年輕人的生命,整個國家的基礎設施被嚴重破壞,經濟倒退了幾十年。
更要命的是,為了換取西方的繼續支持,烏克蘭還得把自己最有價值的資源拱手相讓。
烏克蘭議員阿爾喬姆·德米特魯克還透露了一個尷尬的真相:烏克蘭所有的稀土資源都在交戰區,澤連斯基實際上是在用根本拿不到手的東西去跟美國做交易。
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無疑會讓烏克蘭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要么繼續配合美國的資源掠奪計劃,換取持續的軍事援助;要么拒絕這種不平等交易,但可能面臨美國撤回支持的風險。
無論選擇哪條路,受傷最深的都是烏克蘭人民。
這場沖突什么時候能結束?答案可能很殘酷:當美國覺得已經榨干了烏克蘭的價值,或者發現烏克蘭根本沒有那么多價值的時候。
這場以資源為目標的戰爭,最終可能既得不到資源,也得不到和平。
唯一確定的是,當硝煙散去時,烏克蘭將為美國政客的貪婪付出無法挽回的代價。
而那些被格雷厄姆念叨的萬億美元礦產,可能真的只是焦土上的一個虛幻泡影。
參考資料:
- 澎湃新聞:《美參議員格雷厄姆:烏克蘭礦產是美國"終極戰利品"》,2024年9月7日
- 新浪財經:《特朗普的對烏草案細節曝光:覬覦的不止稀土礦產,嚴苛堪比凡爾賽和約》,2025年2月19日
- 央視新聞:《特朗普稱美國即將與烏克蘭簽署稀土協議》,2025年3月21日
- 中國能源網:《美總統特朗普稱美國與烏克蘭達成稀土協議》,2025年5月9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