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紅色文化精神,創建紅色文化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鑄就強國之魂。大家好,我是紅色傳承人郝文武。這里是南下支隊紅色傳承第三百五十四講,今天和大家;聊聊偉人毛主席后無理論這個話題。
有學者認為毛主席后無理論,想必會有很多人不認同,甚至不服氣。但當將這種理論創新置于社會發展的宏觀視角時,這個說法所言不虛。至少迄今,不僅在國內,從人類社會發展高度看,他也是全世界稱得上偉大的、具有劃時代歷史性的最后一位思想家、理論家。本人并非說之后不會出現能達同等高度的新理論家,只是至少目前尚未出現。
他老人家的理論是這個國家、這個黨的指導思想,是中華民族新的精神支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和源泉。這里面肯定還存在一些疑問,比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算不算他老人家之后的偉大創新?在此,建議大家抽時間看看《新民主主義論》。
新民主主義論》是老人家留給人類的寶貴理論財富。我再給大家分享他老人家親自起草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五四憲法序言中的一段話: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社會建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
國家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更多只是形式上的繼承發展與內容上的補充,尚未達到根本內容上的創新。
又比如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是老人家的偉大理論創新,而我們現在的人民民主專政只是賦予其符合當今社會現狀的新詮釋。再如,特區和“一國兩制”算不算是偉大的理論創新呢?
特區和“一國兩制”是實踐創舉,并非理論創新,且這兩個偉大構想最早都始于老人家50年代的謀劃。我之前專門出過短視頻詳細講過,此處不再贅述。需指出的是,出臺政策方略是實踐行為,而將以理論指導實踐和以實踐檢驗理論提煉總結成一套實踐論,這樣的全新方法論才是理論創新。還比如農村包圍城市,原本是老人家創新式的實踐,當其升華為一種方法論時,它就從早期馬列無產階級革命由點到面的中心論實現方法,發展成為全新的由面到點的外圍論實現方法。
這是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理論的一次重大變革,后來提出的三個世界、“一帶一路”偉大戰略,都是這一理論創新實踐的產物。老人家的很多重要理論曾遭批判,但經實踐洗禮,我們才發現它們是真理。比如不斷革命論,我們現在的提法是不斷深化改革。我相信,他老人家晚年的一些重要理論和實踐,其重要意義在未來還會不斷被重新發掘。
那么,在老人家之后,我們能否有變革性的重大理論創新?答案是肯定的。老人家的不斷革命論恰恰表明這種創新具有持續性。只是這種重大理論創新,除大量實踐外,還需要卓越的思辨能力、博大的胸襟、超越歷史的眼界以及海量的知識積累等,而這些要集中在一人身上,實在太難了。
當今世界進入后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理論的實踐基礎已發生根本性動搖,其理論創新失去了源泉和動力。人類文明要發展到新的更高階段。與早期馬列的共產主義理論相比,毛主義理論是解決當今多元復雜型社會結構走向共產主義道路這一問題的更好鑰匙和路線。他的理論,如前面提到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人民民主專政理論、農村包圍城市理論等,將對人類文明走向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這種重要性會隨時間日益凸顯。至于國內那些崇尚新自由主義、自詡為理論家的一小撮人,充其量只是不怎么合格的搬運工,與真正的理論家相差甚遠。
然而,我們不能因前路艱難就放棄對重大理論創新的追求。在當今全球化加速、科技飛速發展、社會矛盾交織的時代背景下,新的問題與挑戰不斷涌現,這正是孕育偉大理論創新的土壤。
一方面,我們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毛澤東思想體系,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智慧養分。他老人家的諸多理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有機整體。通過系統梳理,我們能更清晰地把握其內在邏輯,進而為新理論的生長找到根基。例如,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 一系列關于社會改造、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思想,都對后續的理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們應在新時代的語境下,重新審視這些理論,探尋其與現實問題的契合點,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另一方面,要緊密關注時代脈搏,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吸收世界范圍內的優秀思想成果。當今世界,各種思潮相互碰撞交融,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實踐經驗豐富多樣。我們不能閉門造車,而應積極與國際接軌,廣泛學習借鑒他人之長。比如,在應對全球性氣候變化問題上,許多國家積累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推動社會公平正義方面,不同的制度設計也有值得參考之處。我們要批判性地吸收這些有益元素,結合中國實際,融入到我們的理論創新之中。
同時,還需鼓勵跨學科研究與交流合作。現代社會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單一學科難以提供全面有效的解決方案。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法學等多學科之間應加強互動,打破學科壁壘。例如,在探討社會治理創新時,既需要經濟學視角下對資源配置效率的考量,也需要社會學層面關于社會結構與人際關系的分析,還需要政治學領域對權力運行與制度設計的研究,以及哲學思維提供的價值導向和方法論支持。通過跨學科的協同創新,有望催生更具綜合性、前瞻性和實用性的理論成果。
此外,培養大批具有深厚學術素養和敏銳創新思維的人才是關鍵。教育體系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高校和科研機構要營造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鼓勵學者們敢于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大膽提出新觀點、新理論。同時,建立健全人才評價機制,不以論文數量等單一指標論英雄,而是更加關注研究成果的質量和對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為理論創新人才的成長提供良好環境。
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繼承與發揚毛澤東思想等優秀傳統理論的基礎上,通過立足時代、博采眾長、協同創新和人才培養,中國一定能夠實現具有變革性的重大理論創新,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獨特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理論的天空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引領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不斷邁進,也為世界發展提供更具價值的思想指引,推動人類社會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前行。謝謝大家,今天就講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