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此前一段時間,北京街頭的一段采訪火了。
鏡頭里,北京理工大學的一位女大學生在接受采訪時直言不諱:“我不會結婚,窮人生孩子是不負責任。”
有人說她道出了年輕人的心聲,也有人說她自私,那這個女生說的到底有沒有道理?
窮富之辯
這幾年里,類似的討論幾乎就沒斷過。
一邊是生育率跌了又跌,2022年出生人口只剩956萬,2024年上半年更是跌到433萬。
另一邊,年輕人對“到底生不生”、“怎么生”的糾結越來越深。
這個北京理工的高材生,則是直接把大家糾結的點挑明講出來了。
支持者認為,這個女生說的雖然扎心,但字字句句都是現實。
現在養個孩子到底要花多少錢?
有人算過一筆賬,從出生到成年,光吃穿用度、基礎教育、常規醫療這些“基礎包”就得幾十萬。
要是再加點興趣班、學區房、出國游學之類的“升級包”,那數字更是夸張。
對普通家庭來說,這筆錢可能是夫妻倆十幾年的積蓄,更別說貧困家庭了。
網友直言:“自己都沒擺脫貧困,生孩子不是讓他來遭罪嗎?”
我們老輩人也常說:“貧賤夫妻百事哀”。那家里當出氣筒的是誰?孩子。
父母也是人,被房貸、賬單壓得喘不過氣,負面情緒難免會轉嫁到孩子身上。
這種成長環境對心理的影響,可能比物質匱乏更加傷人,這樣看來,不生反而確實是對孩子負責。
可反對的聲音也同樣尖銳,有人稱:“生育是人的基本權利,憑什么用窮富衡量?”
如果用“窮”來否定一個人的生育權,最后可能變成對弱勢群體的歧視。
今天說窮人不該生孩子,明天是不是要給窮人劃分等級了?
在窮與富之辯中,似乎始終討論不出一個是非對錯來。
透過現象看本質,在筆者看來,將貧富與生育掛鉤來討論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生育與貧富并不存在直接關系。
那憑什么這么說?看一看非洲貧困地區,以及我們50、60年代的時候就知道了。
生育的悖論
網上有很多在非洲工作的博主拍攝的非洲部落的真實生活情況,其中有一個怪現象值得注意。
這些非洲部落里的人窮嗎?當然窮。那他們的孩子多嗎?特別的多。
一對夫妻膝下有三四個孩子可能都算是少的,非洲部落里的居民很窮,但是越窮越能生。
這個怪現象,顯然與上文部分認知中“越窮越不該生”的觀念是截然相反的。
為什么會這樣呢?
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因為貧困地區的普遍特征,即以小農經濟和游牧經濟為主。
在這樣社會經濟框架之下,孩子是十分寶貴的生產資料。
等孩子脫離襁褓,就能幫家里放牛、拾柴、甚至是種地和照顧弟妹,直接幫助家里的父母減輕了生產生活負擔。
對于貧困地區的父母來說,多一個孩子就多一份勞動力,至于孩子的教育等問題,則是不會考慮的。
且由于醫療資源欠缺,孩子的夭折率也同樣高,故而多生育也能保證后代存活率。
而這便引申出來了其另一個特征,就是孩子的養育成本極低。
因為不用考慮孩子的教育和醫療衛生成本,那么非洲部落里的父母就只用考慮一個成本,即溫飽。
對于他們來說,只需要考慮食物夠不夠分,在能把孩子喂飽的情況下只管生就是。
生一個孩子只需要付出極低的養育成本,卻能獲得一個維持家庭生存的勞動力資源,從生意的角度看,這就是純賺的。
換作我們中國還尚不富裕的50、60年代,其實也是同理。
以前的普通人家里有多窮,老輩人最清楚,平日里光是能吃上一口白面饃就足夠高興好幾天了。
但即便是這樣,當年的老輩人少說也會有四五個兄弟姊妹。
原因自然同上,養育成本太低了,只要孩子餓不死就行。
并且國家安定,沒有戰亂,也因此新中國的人口多到讓國家不得不搞計劃生育。
照這么說,豈不是窮人就應該多生?這其實也不對,我們再反過來看就明白了。
如今不只是我國,我們旁邊相對富裕的日本和韓國也在經歷人口負增長,甚至就連大洋彼岸的美國,都在為這個人口問題發愁。
從這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又能看出來,越富越發達,反而越少生。
這似乎又與認知中的觀念相悖了,但是其根本原因,其實就在前面的案例之中,也在我們每個人的實際生活之中。
那就是——養育成本!
繞不開的結構性難題
以前我們可以只管孩子吃得飽飯就行,但如果要現在人養育孩子還只考慮溫飽成本,那后代只會是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廢人。
如今富強了,社會發達了,已不再需要靠小農經濟來支撐國家發展,同樣,也無法再依靠這個來養活家庭。
所以,現在養育孩子不能再只考慮溫飽,要考慮教育、考慮醫療,以及將來的嫁娶,里面全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由此可得出結論,社會越富裕、越發達,后代子嗣的養育成本及質量就會越高,相對的,數量將會逐步下降。
這也是全球人口發展的普遍客觀規律。
所以這場爭論吵到最后,其實不是“窮或富”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發展階段的特點。
如今的下一代需要高質量發展,然而并不是每戶人家都能給得起孩子高質量的培養機會。
現實情況就是,即便國家層面幫助報銷了很大一部分,大多數人不一定撐得起現階段下的后代養育成本。
至少在創收方面,現在年輕人找工作,能保住一份穩定工作保證自己的生活就不容易了,更別說攢錢養孩子。
因為物質上的困境,婚姻和生育在年輕人心里的分量也變了。
以前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現在越來越多人覺得婚姻不是必選項。
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經濟獨立的女性,也覺得一個人過挺好,沒必要為了結婚而結婚,甚至為了生育而生育。
他們更在意自己活得爽不爽,如果要孩子,也要考慮會不會影響生活質量。
于是有人便批評現在年輕人太自私、太沒人情味,可是細細想來,其實現在年輕人才是“最有人情味”的。
因為最起碼,他們把孩子當成了需要為之負責任的一個活生生的人。
生孩子不是買東西,不可以七天無理由退換貨,只要孩子生下來就要養,而且還要養好。
為人父母,其實都希望孩子能夠幸福,愛子心切,年輕人亦然。
面對現在階段無法避免的結構性難題,有人選擇不生,也有人愿意迎難而上。
所以現階段討論生與不生,本質上是被動適應下的一種自然選擇,而無關對錯。
至于窮人生孩子負不負責任,也同樣是個人選擇,不應置評。
有人愿意生孩子,有人選擇不生,這兩種選擇都該被尊重。
丁克族不該被指指點點說“不孝”,選擇生孩子的窮人,也不該被說是“不負責任”。
一個社會的進步,不就是能容得下不同的觀點和活法嗎?
信息來源:
跨界標桿研習社 2025-07-08 窮人為什么越來越窮?階層復制的真相!
智本社 2021-07-23 為什么經濟越發達的國家或地區人口生育率反而越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