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計,而“種子與耕地”恰似支撐起這一戰略的雙足,缺一不可。耕地作為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其質量優劣直接關乎飯碗能否端穩。當下,我國耕地正面臨著鹽堿化、酸化、養分失衡等多重挑戰,如何讓“貧瘠地”變“沃土”、“障礙田”成“糧倉”,成為關乎國家糧食安全攻堅戰的破題關鍵。
在這場與土地對話的征程中,高校作為人才與技術的輸出樞紐,其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愈發凸顯——唯有培育出真正懂土地、能攻關、善實踐的專業力量,方能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注入持久動能。
近日,第五屆全國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大學生實踐技能競賽決賽在甘肅舉行。其中,湖南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2023級本科生劉欣悅、張彥濱、左怡昕組成的參賽團隊憑借項目《湖南省紅壤區耕地障礙因子分析及其應對策略》斬獲一等獎殊榮。從賽事表現看,湖南農業大學在農業人才培養上有著鮮明的“實踐創新基因”。
一方面,該校注重以賽促學,打造“一專業一賽事”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在真刀真槍的競賽中錘煉技能。就像此次決賽中,團隊需完成實驗測試、答辯匯報等多環節考核,這種“實戰化”培養模式,倒逼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其人才培養緊扣國家需求,無論是聚焦紅壤區耕地障礙,還是賽事強調的綠色農業方向,該校始終將教學與糧食安全、生態保護等重大議題深度綁定。
要是說賽事是“練真功”的擂臺,那也得有“筑根基”的底氣。而湖南農業大學資源學院不僅有國家級、省部級平臺,實驗室里千萬級設備隨時待命,搞研究、做實踐,就像給學生插上翅膀,能在農業科研的天空使勁兒飛!
先看平臺實力,國家級平臺2個、省部級平臺8個,就說土肥高效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還有農田污染控制與農業資源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這些可都是專業發展的“硬靠山”。實驗室面積4700平方米,儀器設備值5600萬元,啥概念?做實驗時,先進儀器隨便用,想研究土壤、植物營養,設備給你“撐腰”。
還有1萬平米的大型現代化盆栽試驗基地、1萬平米的長期定位試驗基地,野外實習基地也有8個,標本館里2000余件土壤巖石標本,這相當于把“田間課堂”“標本寶庫”都搬來了,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就得接地氣、見真家伙,這些基地、標本,就是最好的實踐教材。
該校把研究做在“田間地頭”,學生跟著搞項目,直接接觸農業生產難題,學的知識能“落地”,不是空架子。而且研發的技術解決了湖南農業生產瓶頸問題,學生在這氛圍里,能學到真本事,搞創新實踐,有“實戰”機會。
從平臺硬核支撐,到賽事實戰練兵,再到成果扎根田間,湖南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把“藏糧于地”使命,變成學生手里的真功夫。以實干回應國需,用實踐培育能人,在守護糧食安全的征程中,踏出一條“接地氣、育硬貨”的育人路,這就是農大人的擔當。
關注“一千零一個志愿”,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最新最全的大學招生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