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沖突還未結束,新的戰爭又一次打響,再次將中東地區推向風口浪尖。如果把中東比作一鍋老火湯,那每次爆發的沖突,似乎都在向湯里瘋狂加辣,再也無法品嘗到和平的滋味。這次局勢為何會驟然升級?究竟是誰在煽風點火?更重要的是,這場亂局對遠在東亞的我們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從表面看,這次沖突的導火索不過是敘利亞國內的族群矛盾。敘利亞南部的德魯茲人和貝都因人——兩個在歷史中時而對峙、時而并存的群體,因為地盤問題和經濟利益展開了爭端。
在大多數國家的認知中,這似乎只是敘利亞內部的事務,但實際上,這絕不是簡單的鄰里摩擦,而是國際大國通過代理人勢力爭奪區域掌控權的一個縮影。
要理解這場沖突,可以先關注沖突"場景":敘利亞南部地區直通戈蘭高地,而戈蘭高地是誰的心頭肉?答案是以色列。對以色列來說,這塊土地幾乎就是自己的屏障,是必須牢牢掌控的"生命線"。
所以以色列下場了。表面上它沒有直接插手德魯茲族和貝都因人的爭端,但通過支持德魯茲人,意圖加強對南敘利亞局勢的控制。這些手段不免讓人聯想到那種電影里的幕后老板,明明不顯山不露水,但每一招棋都暗含深意,最終盤踞整個局面。以色列精妙的計策,是依靠代理人取得區域優勢,而非自己冒然出面。
在這場局勢升級的過程中以色列出力,短短幾天內,以色列先是通過支持地方武裝爭取利益,最后直接的軍事行動,無人機、戰斗機齊上陣,對敘利亞南部的戰略設施發動精準打擊。敘利亞的國防部、軍事指揮中心和部隊車輛接連中彈。
尤其令人震撼的是,以色列對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發動突然空襲,這樣的"閃電式"打擊手法,以色列的慣用手法,這對于敘利亞來說是沉重的傷害,卻也令外界看到了以色列背后的"大老板"。誰是以色列的背后靠山?答案顯而易見——美國。
“巴沙爾政權”倒臺之后,世界各方勢力一直都關注敘利亞的政治走向,而敘利亞的資源也再次成了美國關注的焦點。敘利亞境內豐富的石油資源,是敘政府賴以生存的重要經濟來源,而美國多次"守著油田作戰"的做法,已經讓人見怪不怪。
近期,美國派遣戰斗機轟炸了敘利亞的油田和輸油設施,意圖進一步削弱敘利亞政府的經濟控制力。這不僅僅是破壞基礎設施那么簡單,而是直接切斷了敘利亞賴以維系國家運轉的"經濟血管"。所以說,從地緣博弈的角度看,美國同樣是在不斷"加碼",試圖用經濟和軍事雙重手段把敘利亞推向深淵。
另一位下場的就是土耳其了。作為敘利亞的鄰國,土耳其自然對局勢十分敏感。在這亂局中,土耳其的"代理人"——朱拉尼武裝勢力也成為沖突的受害者。美國和以色列的雙重打擊讓朱拉尼損失慘重,而土耳其則頻頻派出軍隊"救場",試圖確保自身利益不至于被蠶食。
從表面看,土耳其似乎也是局勢中的受害者,但實際上,它早已深度介入敘利亞事務,目的正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緣影響力。可以這么說,土耳其、以色列、美國,三方正上演著一場你推我擋、暗中較勁的"角力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