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明的星河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淌千年的血脈根魂。它不僅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更是面向未來的文化基因庫。當歷史叩響新時代的大門,我們既需以虔敬之心守護技藝原真性,更要以創新之志激活其當代生命力——“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由此成為非遺傳承的時代命題。
而今,一群躬身實踐的傳承者正將命題化為行動:他們以雙手為舟楫,載著古老技藝穿越時代洪流;以創新為星火,點燃非遺基因的當代覺醒。在他們身上,我們看見傳統與未來的握手,更見證著文明根脈如何在當下綻放新枝。
肖顯盛:巴東縣紅鷹成品油有限公司董事長、愛心企業家、最美巴東人肖顯盛帶領團隊,榮獲當地黨委政府授予的最美野三人、優秀民營企業、先進單位、愛心企業家等稱號……并被推選為恩施州安全生產協會“理事單位”、恩施州石油成品油流通協會“副會長”。眾多的頭銜和榮譽,是一位下崗職工在23年的歲月里,無數次辛勤付出所鑄就的榮耀勛章。
少年時期的肖顯盛,懷著對知識的堅定信念,刻苦攻讀,終于在1979年成功跨越“獨木橋”,邁進了中專——恩施財校巴東分校的大門。1981年,中專畢業的他被分配至巴東縣商業局下屬食品公司楊柳池食品所,從事出納統計工作,1984年12月調入到巴東縣國營野三關貿易公司,歷任會計、主管會計、辦公室主任。每日面對繁雜的財務數據,這樣的財務工作他堅守了十幾年。從事會計工作,使他對數字極度敏感,單位效益的優劣,每月的會計報表清晰呈現。單位已步入困境,是繼續混日子?還是果斷辭職?看看單位的狀況,想想自己的年齡,還能繼續得過且過嗎?想到這些,肖顯盛的內心猶如燃起熊熊烈火,每個細胞都激情躍動。于是,他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下崗。2001年,肖顯盛成為一名下崗職工。面對下崗后既無技術又缺資金的艱難處境,他不得不重新規劃自己的未來。究竟從事何種行業?已經下崗了,卻還未明確經營方向。為了維持生計,他先后在巴東縣野三關鎮開設小商鋪,經營小百貨、副食商品、代銷柴油,并設立柴油加油點。2003年3月,肖顯盛響應改革開放的偉大號召,為促進地方發展。經有關部門批準,在野三關鎮青龍橋社區五組興建柴油加油點,進行柴油零售。2006年6月升級為加油站,經營汽油、柴油。從此,他與石油結下深厚緣分。2012年、2017年、2022年,依照上級要求,先后對加油站存在的安全隱患、油氣回收、雙層罐改造等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標準化改造,使加油設備、罩棚及服務設施逐步得以改進和完善,面貌煥然一新,站內環境優美宜人;引進了人工智能收款設備和技術,優化了結算流程,讓顧客加油迅速,結算便捷;時常對員工開展技能和素質培訓,還多次組織員工外出參觀學習,培養員工的主人翁意識,促使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令顧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車輛的進站率和顧客的回頭率逐步攀升。
在加油站的經營管理上,他總是以身作則,事必躬親。從早到晚,披星戴月,在加油站隨時都能看到肖顯盛忙碌的身影。“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作為一家“心系石油安全,致力于‘做最優質的成品油銷售商’的企業。肖顯盛始終堅信,產品的品質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是企業的基石和生命源泉。一個企業若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就必須保證產品質量,在時代的浪潮中發展,在文化的積累中前行。加油站創立初期,巴東縣紅鷹成品油有限公司一方面承受著經營的壓力,另一方面積極探尋誠信發展的道路。在肖顯盛看來,儒家文化中的“忠誠信實”不僅是經商的秘訣,更是做人的根本,每個人都應當講誠信之言、辦誠信之事、做誠信之人。“忠”,既要忠于國家,也要忠誠于工作單位,維護企業的利益;“誠”,要誠實做人,也要誠信做事;“信”,要給予他人信任,與相關方相互信任、相互扶持;“實”,要辦實事、求實效,扎實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
肖顯盛致力于公益事業不止,救助了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并出資10萬余元用于野三關特殊教育學校邊坡治理工程,而且還親自現場勘查、丈量、設計,監督施工質量、催促施工進度、優化施工方案。他說:“要做就做一件流芳百世的大好事。”歷經長達27天的努力,公路邊坡治理及美化綠化工程圓滿竣工。校園外從此筑起了一道“愛的長城”,裝點著校園的美麗,守護著校園的安寧。
此后,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道德文明的新風就傳播到哪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