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五年,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終于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這不是一場普通的訪問,而是一場“破冰之旅”。從2020年加勒萬河谷的沖突,到2024年達成脫離接觸協議,中印關系經歷了一段不小的風浪。而蘇杰生這次訪華,標志著兩國關系終于迎來了一個“向好”的轉折點。
這一次,蘇杰生不只是來走個過場的。他先是在天津參加了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議,之后又和中國外長王毅進行了面對面會談。別看表面上是禮貌寒暄,背后其實話說得很直接。尤其是王毅的發言,分量非常重,可以說是中國對印度的一次正面提醒。
王毅說了什么?他強調了三點:中印關系不針對第三方、不受第三方影響、要相互信任而不是猜疑。這話聽起來簡單,實際是在敲印度的警鐘。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最近幾年,印度在外交上的“左右搖擺”確實讓人看得出來。
比如說,印度一邊說著要和中國改善關系,一邊卻又在四方安全對話里和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走得很近;一邊恢復了和中國的朝圣活動,一邊又悄悄對中國鋼鐵產品加征關稅。這種“面上合作、背后較勁”的操作,中方當然看得明白。
這次王毅講的“第三方”,很明顯就是指美國。過去幾年,印度和美國的關系走得越來越近,美方也沒少向印度“畫大餅”,甚至鼓勵印度在某些問題上“對著中國來”。但現實是,印度并沒有從美國那邊拿到真正的好處。軍售、技術轉讓、市場準入,印度想要的,美國基本沒怎么兌現。
而中國則一直強調,中印作為兩個發展中大國,在全球南方都有重要影響力。簡單點說,中印是鄰居,又是經濟體量都很大的國家。如果兩國合作,能帶動一大片發展中國家一起往前走;如果斗下去,不光自己受傷,還會讓整個地區陷入不穩定。
這次蘇杰生的表態其實也透露出一些“清醒”的信號。他說,恢復邊境和平是關鍵,強調要加快邊境脫離接觸,并且希望推動人文交流正常化。注意這里的“人文交流”和“正常化”兩個詞,說明印度已經意識到,靠“對峙”和“懷疑”解決不了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次訪問很可能是在為莫迪總理年內的訪華“探路”。過去幾個月,印度高層接連訪華,從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到國防部長辛格,再到現在的外交部長蘇杰生,可以看出,印度是在逐步“升溫”中印關系。
蘇杰生還特別提到了朝圣活動的恢復,這一點也不能忽視。這條路線對印度教徒來說意義重大,是一種文化紐帶。中方愿意在這種敏感時期重啟這項活動,釋放的是善意,也是信號。
當然,這不代表中印之間就沒有矛盾了。比如邊境談判還沒完全解決,印方對稀土等戰略資源也在施壓,中方也擔心印度繼續被美國帶節奏。還有最近印度高層為達賴喇嘛祝壽的事,也在中方這里引發了不滿。這些都是現實問題,不能回避。
但總體來說,當前中印關系正處在一個“止跌回穩,逐步恢復”的階段。這次蘇杰生訪華,標志著兩國從冷淡走向接觸,從對抗走向對話。如果雙方都能堅持這個方向,后面就有希望解決更多問題。
我們可以大膽做幾個預測:第一,莫迪總理可能在9月親自訪華,出席上合組織峰會。如果成行,將是中印關系的又一個重要節點。第二,中印之間的邊界問題可能不會短期解決,但會繼續保持對話,推動“邊境降溫”和“非軍事化”進程。
第三,在貿易方面,兩國會逐步拆除障礙,尤其是在礦產、科技、交通等領域尋求新的合作點。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中方已經非常明確地給印度指出了方向——別當美國的棋子,要做自己的主人。
說到底,中國和印度都是有大國抱負的國家。既然身處亞洲,就不能總想著跟著美國的節奏跳舞。要跳,就要跳屬于“亞洲節拍”的舞,而不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這次,印度聽進去了多少,我們還要繼續觀察。但至少,中國已經把話說清楚了。接下來,就看印度,是想“跟中國一起共贏”,還是繼續當“別人手里的棋子”了。
信息來源:
《王毅同印度外長蘇杰生會談》上官新聞
《劉建超會見印度外長蘇杰生》 中聯部新聞辦
《印度外長蘇杰生將訪華,談一談什么呢?》 新民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