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2000平農資大零售,四川8000平農資大零售,云南3000平農資大零售....近兩年全國各地農資大零售遍地開花,成為行業焦點。當下,農資大零售可謂是農資行業里最炙手可熱的話題。
從南到北,各種大型農資賣場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憑借超大的店面、豐富的品類、看似親民的價格,再加上新媒體營銷的推波助瀾,吸引了無數農資人和種植戶的目光。
但這看似一片光明的領域,真的適合所有人一頭扎進去嗎?農資大零售看似紅火,實則暗流涌動。我為什么不看好農資大零售?理由有三個!
理由一:忽視三農特性,注定水土不服?
農資大零售的第一個軟肋,在于對農業、農村、農民特性的漠視。
賒銷是農資行業的“生死劫”。在傳統農資渠道,“不賒是等死,賒是找死”已成為行業共識。農村賒銷比例高達30%以上,農戶早已習慣“先拿貨,收成后再結賬”的模式。而大零售的平價模式依賴快速周轉,現款交易是其生命線,這與農村現實嚴重脫節。
極端天氣和市場價格波動讓農戶收入極不穩定。一旦作物減產或價格暴跌,農戶手中沒錢,賒銷賬款就成了壞賬。傳統夫妻店靠人情關系尚能周轉,而大零售的標準化管理如何應對?
技術服務的缺失更是硬傷。一位老農資人直言:“農戶購買農資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是需要技術指導的,而農資電商恰恰在技術服務這個環節是個空白”。當作物突發病蟲害時,一個電話夫妻店老板就能趕到田間,而大零售店的標準化服務如何滿足這種即時需求?
遼寧丹東的“另類大零售”創始人周航點破關鍵:“大零售的本質是用專業服務替代渠道差價。成功者必是‘作物專家’,而非‘貨架管理員’”。他在草莓、藍莓主產區開設200㎡小店,不考核銷量,只考核“客戶滿意度”和“技術方案解決率”,反而實現每年20%-50%的業績增長。
理由二:犧牲品質與服務,價格戰可持續多久?
農資大零售的第二大隱患,是陷入“低毛利-降品質-縮服務”的惡性循環。
價格戰已成行業絞肉機。批發商、廠家甚至電商平臺紛紛繞過零售商,直接對接種植大戶,給出的價格甚至比零售商的進貨價還低。大零售店為維持流量,不得不持續推出低價爆品,但這把雙刃劍正在傷害行業。
一線品牌集體缺席大零售供應鏈。出于對線下渠道的保護,知名農資企業對大零售渠道持觀望態度。一位零售商發現同款進口農藥,自己的進貨價35元/瓶,某平臺只賣13元/瓶。沒有品牌產品站臺,大零售只能靠二線產品或白牌商品支撐,產品力大打折扣。
服務半徑與質量成反比。傳統夫妻店能做到24小時送貨上門、隨時下田指導,而動輒數千平米的大店,服務數萬種植戶時必然力不從心。廣西一位種植大戶坦言:“即使出了問題也有個人負責,而上網買心里就沒有底兒了”。農資不是快消品,一次肥害藥害可能導致全年絕收,專業服務才是核心競爭力。
理由三:誤讀行業本質,農資不是快消品
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對大零售模式的誤讀——農資從來不是快消品。
作物生長的地域性差異巨大。云南藍莓與山東小麥的農資需求天差地別,即便在同一地區,不同土壤、氣候條件下的解決方案也千差萬別。周航在丹東的成功,正是源于對漿果作物的極致專注:僅精選20-30個核心產品,每個SKU都經過嚴格驗證。
農業的“長周期”特性與零售的“快周轉”需求存在根本沖突。作物從種到收好比十月懷胎,需要持續的技術呵護。而大零售的考核指標是坪效、周轉率、現金流,當店長為完成KPI時,誰會在意三個月后才出現的病蟲害?
農資電商的集體敗退已是前車之鑒。曾經風光無限的“農商1號”具有“高貴的血統”,由金正大集團、國內大型基金和中國郵政集團共同打造,最終仍黯然退場。其根本原因在于農資購買是重度依賴技術服務的消費行為,單純的線上平臺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關注生物有機肥行業前沿資訊/最新熱點,點擊下方名片關注:
來源:綜合整理自肖然踞點贏銷
聲明:以上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以作處理。
電話:0311-89183396
編輯/責編:張亞靜
監制:張博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