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腦萎縮,中醫認為其病機復雜,涉及腎精虧虛、脾腎兩虛、痰瘀阻絡、肝風內動等多種證型。臨床調理時,需抓住主要矛盾,強調 “急則控其標,緩則調其本”。意思就是說,在癥狀明顯、平衡失調嚴重時,需優先改善肢體震顫、走路不穩等表現;而在病情穩定期,則需注重調理臟腑功能,充養腦髓,從根本上延緩進展、預防加重。
今天給大家講一副方子,主要由 6 味藥組成,有補腎填髓、益氣健脾、通絡止顫的作用,對于調理小腦萎縮引起的走路搖晃、肢體震顫、言語含糊、乏力等癥狀有很好的效果。
調理方子基礎方:熟地黃、天麻、黃芪、石菖蒲、川芎、全蝎
中醫認為,小腦萎縮的核心病機為 “腦髓失養”,其中 “痰瘀阻絡” 是標,“腎精虧虛” 是本。方中川芎、全蝎活血化瘀、通絡搜風,針對 “痰瘀” 之標,改善肢體僵硬、活動不利;熟地黃滋補腎精、填充腦髓,黃芪益氣健脾、推動氣血,針對 “虧虛” 之本,為腦髓提供滋養;天麻平肝熄風、穩定平衡,石菖蒲開竅醒神、改善言語,緩解外在癥狀。
需要注意的是,全蝎性猛,長期大量使用可能耗傷正氣,需根據患者體質調整用量。而熟地黃雖為補藥,但小腦萎縮患者多伴有痰濕,補腎需兼顧化痰,避免滋膩礙胃。
小腦萎縮為慢性病,需長期調理。急性期以改善平衡、緩解震顫為主,緩解期則需注重調理臟腑功能,充養腦髓。方中的熟地黃、黃芪是補腎健脾的核心藥物,能從根本上改善小腦萎縮患者的脾腎虧虛狀態。
補腎健脾雖為根本,但用藥需謹慎。若補腎過猛,可能助濕生痰;若健脾過度,可能壅滯氣機。因此,用藥需根據患者體質、病情階段及臨床表現靈活調整。
例如,腎精虧虛明顯者可加重熟地黃用量,氣虛明顯者可加用黨參、白術,痰濕明顯者可加用半夏、陳皮。
寫在最后:中醫用藥講究 “千人千方”,同方不同量。小腦萎縮患者體質復雜,病情多變,切勿自行用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