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雖然已經結束,但是家長們的煩惱似乎并沒有并沒減少,這不,日前有江蘇家長在社交平臺發文,表示自己看著兒子掏出的高考獎勵清單傻了眼,蘋果全家桶加上上萬的旅游費用,算下來差不多要花費五萬塊,這對一個月薪只有六七千的普通職工來說,確實有點壓力,于是她對孩子說:“這太貴了,買個手機電腦就可以了。”
沒想到孩子直接炸了,質問道:“看其他同學朋友圈,不都在曬高考獎勵?我這算要的少的了,別人有的我為什么不能有”,最后,孩子留下一句“沒錢就別生那么多”,摔門而去,媽媽明白這話是說他們二胎又生了個女兒。
高考過后,獎勵成為家庭矛盾的“導火索”,這樣的事情還真不是個例。我是個教育工作者,所以社交好友比較多的是學生,這段時間,朋友圈幾乎被曬高考獎勵刷屏,不是蘋果全家桶就是馬爾代旅游。
不僅是朋友圈,短視頻平臺上曬自己價值不菲的獎勵的也比比皆是,而在這些視頻下面往往點贊數千乃至過萬,評論區全是 “你爸媽也太愛你了”。一時之間,好像把不同家境的孩子塞進同一個 “標準” 里:不買蘋果三件套,就不配叫畢業;不去長途旅游,青春就不完整。
可是孩子們也許不知道,他們動輒上萬的旅游費也許就是父母一個多月的工資,是全家兩三個月的生活費。孩子們也許不知道,爸媽每個月還要還房貸,有的還要擔負二胎子女的教育費用,他們只看到其他同學得到獎勵之后的幸福,心里只有對巨額獎勵的羨慕和渴望。
有很多家長總是覺得孩子要“富養”,寧愿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滿足他們的需求,興趣班花費數萬眼皮都不眨,一有進步就帶到省外旅游,但他們卻忘了告訴孩子,賺錢不易。結果孩子對家同經濟情況一無所知,以為自己是個富二代,所以高考完了要個幾萬塊的獎勵并不過分,過度的物質包裹,讓孩子對 “家庭真實實力” 產生了幻覺。
有學生因為沒滿足獎勵要求而和爸爸媽媽置氣,也有孩子對家庭經濟條件有清醒的認識,對父母的付出心懷感恩,江西的郝同學就很清醒,高考結束之后,同學們相約去云南旅游,但一萬塊的花銷讓郝同學放棄了這次出行計劃,因為他知道,這是父母一個月的工資,她利用暑假的時間送起外賣,她說:“與其羨慕別人的蘋果表,不如自己掙個安卓機踏實?!?/p>
在高中階段,大家穿統一的校服,心思都花在學習上,分數是衡量學生優秀的重要標尺,大家似乎并不是很在意同學的家境如何,但隨著高考結束,有人曬旅游,有人曬新買的名牌衣服鞋子,有人曬價值不菲的蘋果全家桶,而有的家庭卻在為下個月房貸發愁,孩子們能更直觀感受到家境之間的差距。
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一下掏出數萬的高考獎勵,人生參差從來都在,承認它、接受它,再靠自己往前趕,才是成年人該有的樣子。
高考獎勵不是不能給給,但得分清 “需要” 和 “想要”。孩子上大學,電腦和手機是剛需,可以買,其他的獎勵則要根據家庭條件決定,要讓孩子明白,爸媽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同學的蘋果全家桶背后,可能是爸媽加班到凌晨。承認家里不富裕不丟人,嫌爸媽沒錢才丟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